一片丹心照汗青

——记长征五号火箭某型发动机关键部件研制及垂直回装团队

推荐表.jpg

1227日,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圆满成功。成功的背后,是第二发长五火箭发射失利以来,公司每一位员工没日没夜奋战的付出,是公司各单位上下求索的努力,更是公司锲而不舍的坚持。其中有这么一支团队,他们打赢长五复飞前最关键的发动机关键部件之战,成功挑战发动机垂直回装的世界难题,用一片丹心铺平长五的复飞之路。

舍我其谁

2019年,第二发长五火箭发射失利原因确定。要想确保长五火箭按时出厂、不带任何隐患发射,抢制新状态发动机关键部件,并换装到长五火箭上,变得迫在眉睫。

426日,集团公司党组在会议上明确,公司与另一兄弟单位并行开展发动机关键部件生产。“我们必须让集团公司领导看到我们完成任务的决心,让领导放心地把任务交给我们。”发动机型号副总指挥李洪飞说。

55日,公司召开形势任务动员会,赵熙春总经理对全体干部员工动员:“现在正是航天事业、祖国最需要大家的时候,是航天强国建设最需要大家的时候,是时候拼了!” 公司主管领导陈金存鼓励大家:“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改变信念,因为信念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拼了!”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打实的行动。根据以往经验,生产这批发动机关键部件要118天的时间,但这个时间根本无法满足长五复飞的需要。经过几轮优化,团队最终确定要用80天完成发动机关键部件生产,生产周期压缩了约三分之一。

54日, 工装生产车间发动机关键部件生产现场,加工工位热火朝天,一旁印有“发动机关键部件之战 分秒必争 长五圆梦 首航必胜”字样的旗帜格外醒目。这是公司特为发动机关键部件之战制作的动员旗帜。513日下午5点, 工装生产车间提前6小时完成首批发动机关键部件加工工作,将产品交付发动机部件生产车间,进入下一工序。伴随产品交接的,还有始终鼓舞着大家斗志的动员旗。

最终,公司仅用78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这批新发动机关键部件的生产任务。沧海横流,英雄辈出,舍我其谁?

献身宏谋

“身为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为了保证长五顺利复飞,提升我国运载能力,公司员工在发动机关键部件之战中,不断拼搏、不断奉献。

9月的一天,早上7点多,工艺研发中心特种加工组组长沈岩,骑着摩托车赶往单位。正值发动机关键部件之战的关键时刻,特种加工组正全力出击,24小时3班倒,不停歇地进行电火花作业。忽听得“咣”的一声,沈岩被一辆汽车撞飞出去,经过医生诊断,肋骨有一处骨折、一处骨裂,需要住院治疗。

俗话说:“伤筋动骨100天。”可一心想着工作的沈岩哪里呆得住?电火花是发动机关键部件生产的重要工序,加工周期近40天,占了发动机关键部件生产周期一半的时间。大家都是24小时不停歇生产,全天候响应,随叫随到。“有天凌晨的时候,设备出了问题,工人给家住东二环的主管工艺钟晓红打电话询问处理办法,结果她1个小时后就赶到单位处理问题。兄弟们都是以这样的状态在前面拼,我哪里在家呆得住?”沈岩说。就这样,仅仅住了32天院的沈岩就回来上班了。不仅如此,回来后的他和他人一样按时上班,只要是力所能及的活儿,他都主动承担。就这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工艺研发中心提前4天完成发动机关键部件加工任务。

发动机部件生产车间王广松第二个孩子快出生了,但他依旧坚持在岗位上,直到医院医生打来电话告诉他要生了,他才向车间请假,匆匆赶去。孩子出生第二天,他又立马回到了岗位上。

发动机部件焊接车间员工高凤林虽技艺精湛,但也身兼数职,各类工作、活动占满了他绝大部分时间。但只要发动机关键部件的任务到了车间,他依然拿着焊枪冲在最前面。一天夜里快到凌晨的时候,发动机关键部件即将运到发动机部件焊接车间。高凤林接到通知,立即赶到车间,仅用了20分钟就完成了焊接任务。

还有副主任工艺师夏磊,为了优化工艺,三伏时节,在闷热的厂里守着机床观察切削试验过程,一站就是一天。“还有优化的空间。”是她的口头禅。就这样,她和她的团队将发动机关键部件的加工效率不断提升,实现了从3倍到6倍的飞跃。

他们只是众多团队成员的代表,为实现长五复飞、航天强国的愿望坚守岗位,尽职尽责。

创造历史

新发动机关键部件生产出来还不够,还要装在长五上,但当时箭体总装工作已完成,处于垂直状态。设计单位要求公司进行发动机的垂直分解和回装。“纵观世界航天史,这是从未有过的世界级难题。”李洪飞副总指挥说。

如果按照正常的火箭水平状态分解及回装发动机至少要180天,无法满足长五发射时间要求。从公司、到车间、再到班组,各级领导层层动员,为大家鼓舞干劲,坚定信心,向这一难题发起冲锋。“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我们坚信我们能完成这个任务,创造航天史。”发动机总装车间主任吴培军代表车间表态。

公司发动机领域的专家、技能大师、技术主管齐聚一堂,进行头脑风暴,专为箭体垂直状态拆装发动机制定方案,其中包含了拆装步骤、多余物控制、防止干涉等15项措施及内容,共计32页。

发动机总装车间组织员工对每一项措施进行演练、试验,确保方案可行。由于火箭成垂直状态,所有的管路口都是朝上的,一旦有多余物落入就很难清除,为此发动机总装车间针对多余物控制进行多次讨论,制定了11项应急预案。

523日是龙海波和同事们终身难忘的日子。那一天,他们的工作将记入航天史。集团公司、院、公司各级领导都来到现场,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即将分解的发动机。发动机一点点从箭体上卸下。龙海波事后回忆道,“当时一共有27道工步,很多工步都精确到毫米级,要不是事先做了大量的仿真、模拟、试验,真不敢相信我们能创造这样的历史。”经过实践验证,公司的方案可行,发动机被成功分解。924日至1012日,公司又顺利地完成发动机回装工作,这标志着围绕发动机关键部件的所有工作全部完成。

一片丹心照汗青。吴燕生董事长为长五团队作动员时说:“中国航天的成就已经写在共和国的史册上,中国航天的命运现在掌握在大家的手里,长五的成功掌握在大家的手里。”公司长五发动机关键部件研制及垂直回装团队作为长征五号团队的一部分,不畏艰难,众志成城,在长五复飞战役中打赢最关键的一仗,将成功握在手中,将功勋留在史册。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