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 圆

我们中国人尤为重视和喜爱“团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将对于“团圆”的这份青睐揉碎了装扮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无论是在古时传承千年的诗词歌赋中,还是在民间口口相传的话本故事里,亦或是在当下喜闻乐见的影视小说上,都能轻而易举的发现“团圆”的身影。“团圆”二字,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感情符号。

从古至今,“团圆”一词被人们一谈再谈,有白居易豁达乐观的“家居虽获落,眷属幸团圆”,也有杜荀鹤幸福安泰的“团圆便是家肥事,何必盈仓与满箱”,亦有李商英满含希冀的“更三愿,愿年年佳庆,永保团圆”,诗人们将对亲人深切的情谊浓缩在了“团圆”一词中,这个读起来让人倍感温暖的词语,是我们对亲情最深的领悟、最温暖的表达。

为什么我们会对“团圆”如此青睐呢?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留给亲情的时间太少了。正如孔子说过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一样,倘若我们时刻都与家人在一起,那么我们对于“团圆”的渴望便会微乎其微了。

古人因为交通不方便,又有诸如“在外做官不得带家眷”的规定,他们往往与家人远隔千里,在那时,“团圆”是他们架起的一座可以连接亲人的桥梁,是他们精神上的寄托。而在当今社会,虽因科技的发展,地图上的距离已经不再是阻拦“团圆”的主要因素,但因为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绝大多数的人们仍然是聚少离多。甚至有些家庭里的成员虽然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年之中仍然见不上几次面。我们对于“团圆”的渴望从未消退过,“团圆”二字已经深深的烙在了我们所有炎黄子孙的血脉里。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在我们的儿时,或许还不甚明白为何大人们那么喜欢“团圆”,也不知道“团圆”究竟是什么。但从我们开始离开家的第一步起,“团圆”的意义已然不需要任何的解释。我们开始像儿时“看不懂”的大人们那样,无时无刻的不盼望着“团圆”。我们开始期待着所有可以和家人“团圆”的日子。老子说过:“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或许我们的身体离了家,但我们的心却从未离开过。

我们用期望等到“团圆”,短暂的相聚过后又是漫长的等待。当我们踏上离家求学的行程时,便加入了等待“团圆”的大军中,对于家的思念和对与家人“团圆”的渴望填满了我们的心。或许我们中的很多人在年少不曾离过家时,幻想着最好的都在远方,一心想要去离家更远的地方看看。但当我们开始明白“团圆”的时候,一回头才发现,我们依旧是那个想要缠着爸妈玩耍的孩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有更好的体会“团圆”,才能更深的懂得“团圆”的意义,才能明白“团圆”有多么的难得。在时光的脚步里,老去的是岁月,而永远年轻的,是一幕幕让我们倍感温暖的团圆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