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食 食中有话
——读《说食画》有感
有的书适合一口气读完,有的书适合慢慢读,细细品着文字背后的感情和意趣。《说食画》就是后者,它像《世说新语》一样,每一篇多用时语叙事,都独立成章,相缀而成,前后连贯,文简而意深。最大的不同是《世说新语》是以古代文人的道德标准作为主线,《说食画》则是以文人对吃食的感触作为主线,虽有不同,但都文人气十足。
整本书主要回忆了自己幼时与吃食相关的事,以干支为纲,食物或与食物相关的物品为目,每篇插一幅相匹配的图,如此一来骨架就完备了。再用文字填充其中,使文字成为血肉筋脉,皮肤毛发,最后配以精美的排版装帧,于是一个内心细腻,外表精壮的北中原汉子诞生了。正因如此,这本书才显得有血有肉,无处不散发着令人熟悉的气息,这种气息是生活所赋予的,浑然天成,不加粉饰,一如北中原的朴实。
书中每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以吃食来引出的,大致可以分为对昔日生活的调侃:对亲人的追忆:故土之思三种。
在对昔日生活的回忆中,满满的乡土气息,没有刻意的妆点,只有真实的描写,不论是对人、对事,还是对物,轻描淡写,不施工笔,不加彩绘,只用几笔勾勒出轮廓。下笔虽少,但是调侃起来时常令人击节,犹如“非唯四凶,亦有丹朱”一般,让人会心一笑,从心中说出“这真有意思!”当然,调侃看多了难免生倦,所以作者就事论事,点到为止,并不多写。但这种把点评隐藏在字里行间,有几分“春秋笔法”的意味,值得细品玩赏。
幼时的事一经回忆,就会发现亲人的身影贯穿始终,而这也是为什么书里经常出现姥爷、姥姥和妈妈的缘故。尤其是妈妈,一但说到吃的方面,是难以绕开的。和调侃一样,对亲人的描写也是寥寥几笔,只是叙事,不谈追忆。可大半的篇幅中有亲人的身影。如果不是太过在意,又为什么始终念念不忘?虽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但斯人已逝,回响已绝,空留人追忆。
其中中国文人一但离乡久了,没有一部写自己的作品中是没有故乡的。从《诗经·河广》到余光中的《乡愁》,靡不如是。可是故乡二字重点在故,离开家乡,以前的人和事成为了记忆之后,家乡就成了故乡。所以当作者再次回到幼时生活的地方时,总在怀念以前的模样,文中又提到如今的模样,两相对比,感慨顿生。但真的是事物已非才会感慨么?纵然还如昔日模样,只因早已离开多时,且故人已去,仍会感慨万千。如果不曾离去,眼看数十年变化,即使有感慨,也不过一闪而过,纵斥诸笔端,也不会有太多的哀愁。“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客”,恐怕是对一个离乡多年的人最贴切,也是令其最悲伤的称呼了。
中国人对乡土最是情深,而文人更是对其情深一分,所以作品中不乏对故土的思念。只是其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同样经历过了才会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