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期】激赏荧屏清流 回归文化基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是一份人生的自信与憧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那是一份报国的意志与豪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是一份诗意盎然的思慕与追寻。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爱诗的民族。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诗词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是一笔巨大而又伟大的财富。
赏中华诗词塑言行之美诗词之美,美在它的韵律,美在它的深切情感,美在它的深远意义。“诗词可以对一个人的言行产生深远的影响。一首诗,只要你一吟、一诵,一唱、一舞,其中的美感、韵律、魅力便溢出来了。随着诗词本身的韵律,你的言行也会随着它变得有韵律起来。诗词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的心灵,影响人的言行的。”谈及诗词的重要作用,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杜薇老师这样表示。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词、品诗词,用其塑造我们的语言能力,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网络语言的普遍使用,使人们在面对事物时显示出了语言的贫瘠性和单调性。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无暇顾及身边美景,无法静下心来品读生活。我们的行为方式在快节奏的网络生活中,随着古代诗词文化的缺失而变得日趋简单直接。
寻文化基因寄情感于诗基因,决定着一个生物与生俱来,终身携带且独一无二的不能被他人改变的特性。《中国诗词大会》的举办,就是想通过将传统诗词和当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形式,让大家在自己的生命里寻找到中华民族独有的诗词文化基因。
“我们的民族也有许多优秀的值得传承的文化,古人将他们写在竹简、绢帛之上,呈之以诗,并用吟诵歌唱的方式传遍市井。但是如今的我们很难再走进古人的内心,不明白诗词的真正含义,只有在死记硬背的时候拼凑一下关于诗词的画面,这是一件令人难过的事情。重拾诗词文化很难,但是再难也要做。”杜薇表示。
诗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词表达出来。古人遇风把花吹开了就会油然产生一种喜春之情,怀夏悲秋叹冬亦是如此,情至心头,下笔成诗。后人看到这样的四季变化,也会产生这种情感,会借前人的诗句来抒发感情,将自己的精神寄托于此,这是后人在情感寄托中一步一步地找寻民族血液里流动着的诗词印记。
品生活之美助精神成长诗人深沉细腻的情感,在如今年轻一代的身上已经所剩无几。如今的我们在面对面前的四方电子屏幕时总能较为流畅地吐露心声,但在面对面的时候,仿佛失去了最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不知道该说什么,怎么说。这已成为当代年轻人的“通病”。“我们的情感停留在了本能的情绪波动上,我们的书面表达浸淫着网络语汇,我们的精神只满足于享乐而不懂真正的快乐。和古人那种深沉细腻的情感,精致美丽的文字,悲天悯人的情怀相距甚远。”杜薇讲到。
在《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热潮中,有的人说我们已经寻觅到了丢失已久的诗词文化,我们已经能与古人进行跨时空的对话,但中国古代“诗词时代”的土壤已经消失不见,时代的不可复制性是我们最终要面临的问题。杜薇对《中国诗词大会》所起到的效果保持辨证的看法。她认为,首先,大家都知道了这个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向国人展示了我们这么美的诗词,这么美的传统文化;但不能仅以播出四季就认为我们的古典诗词已经“热”了,已经再度火了起来。所谓“热”,应是真正的全民参与,自下而上,自觉传播开来。自上而下的传播,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政策层面的鼓励与扶持,是媒体的社会责任的带动和引领,是市场层面泛娱乐化后的“自我救赎”,但是否能由此而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涵养灵魂,培育情怀,还需拭目以待,所幸,当今还有许多热爱诗词,守护传统的人。同时,还要意识到,诗词的顶峰已经被古人取得,我们只是在寻找诗词的基因回归,基因的回归是我们不断创新的基础。
我们的诗词在面对世界大格局的时候,期待它有新鲜血液的流入,我们的文化脉络会有更强盛的生命力。在找寻诗词文化的过程中,《中国诗词大会》功不可没,它在帮助国人找寻民族的认同感,是文化自觉的表现之一。在新时代下,年轻人也要在古人的基础上去创新,在传统诗词的方向下开辟新的道路,为我们的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能够一直走下去。诗词本身就是美的,它会一直闪耀着光芒,永不暗淡,我们也对诗词在未来的发展态势,抱以乐观的态度。期待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能成为我们年轻一代取之不竭的精神营养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