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期】我,旋入深土,“铲”出文明
——洛师洛阳铲博物馆里的洛阳铲自述
洛阳铲博物馆内景
我名为洛阳铲,被人们称为“刺破阴阳的利剑,连接古今的信物,考古发现背后最大的功臣。”生于洛阳,长于洛阳,成于洛阳,安于洛阳,一生都与洛阳密不可分,是许多人眼中神秘的铲工具。“洛阳铲”这个名字便体现了我与洛阳深厚的缘分和在众多铲类工具中的独特性。回顾往昔,我的“铲生”不说波澜壮阔,也算是诸行无常、跌宕起伏。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着许多关于我的故事,现在我将我的“铲生”说与你听。
生于平凡,几经坎坷,终情系考古
我生于明朝,最初是作为从事水利工作的工具,那时我并没有名字,只是许多铲工具的其中之一,潘季驯的《河防一览》中有记载“验堤之法,以铁锥筒探之,或间一掘试。”其中的“铁锥桶”便是我的雏形。
在机缘巧合之下我拥有了完全形态,这个“巧合”与洛阳的历史密不可分。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墓穴众多。1923年前后,我的生活因为一个人的兴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走上了一条祸福相依的道路,这条路使我以后的“铲生”备受争议。这个人便是马坡村村民李鸭子。他对我进行了再创造,由此,我有了固定而完全的形态,亦有了独特的掘墓功用。王士性《广志绎》记载“洛阳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辘轳汲绠有长十丈者。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以铁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则发。”盗墓是一条不可见光的“邪路”,亦是人们对我功用的选择。
我“铲生”第二次转折在1928年,一个叫卫聚贤的人彻底改变了我,他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考古学家,我与他的缘分亦起源于考古。他在洛阳考察期间将我试用于考古钻探,随后我被文物工作者应用推广,开始从事考古勘探工作。卫聚贤在其所著《中国考古学史》中提起我:“用铁铲曲为多半圆洞形,置长木柄,在地上隔五尺凿一洞,因持铲凿地,土攒入铲中,用手将土取出,看土为活土死土。遇见活土,凿能容身的大洞而下,十九必得古物。”这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也是我以正面形象走向“铲生”巅峰的第一块基石。
为国服务,不断进步,终成就不凡
新中国的成立使我脱胎换骨,我的古墓勘探技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开始在国家古物挖掘方面发光发热,渐渐地做出了“一番事业”。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黄士斌等人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下,我被直接运用在田野考古中。1952年,著名的烧沟汉墓是我最早进行的考古钻探项目,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国家考古钻探事业上作出贡献。因表现出色,我被委以重用,在洛阳东周王城、汉河南县城、隋唐东都城等遗址进行考古钻探工作。
1954年前后,洛阳基本建设工地上曾经出现过2500人的钻探大军,勘探总面积达400万平方米,我成为了他们的首选,也不负众望完成了工作。之后,在山西省,安阳、郑州、西安等城市的考古挖掘和考古调查的工地中,都有着我的身影。我渐渐融入到整个文物考古事业中,从此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考古工具之一。
1955年《文物参考资料》将我定名为“洛阳铲”,这是一个不同于其它铲类工具的独特的名字,证明了我不再是千千万万个普普通通工具中的一员。自此之后,我成为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并在1958年出版的《考古学基础》中,作为田野考古工作者的特备工具走向全国。
1980年,骊山脚下的秦始皇帝陵园区的发掘最令我难忘。考古队的成员将深入地下七米的我拔出并仔细观察带出的泥土时,一个指头肚大小的金泡映入眼帘。队员们看见之后激动不已,详细查看了金泡出土的位置,在他们的操控下我再次深入地下进行探察。很快,携带着一堆湿润的黄土和一个金丝灯笼穗儿的我被拉上来了,至此埋藏于地下两千多年的秦始皇陵车马开始呈现在世人面前。此后数十年间,我投身于陵园和周边地区的考古中,相继发掘了铠甲坑、珍兽异禽坑等多处大型陪葬坑和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我亲眼见证一个个“鲜活”古物出土,一幅古老的秦朝画卷渐渐铺展开来。此后,在安阳殷墟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二里头遗址、秦始皇陵、曹操墓等大型古遗址、古墓葬的勘探工程中都有我的身影。2003年开始的“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探”项目中也大量运用到我的勘探技术。为符合现代人们的新需要,我被改进,变得更加地便捷高效、经济实用和科学准确。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并且人们根据我的特征,利用现代科技,赋予了我机械化的优势,这使我在城市建设、铁路修建、矿山选址中发挥了新的功能。如今在影视、动漫、文学创作、邮票发行等方面,我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成为了洛阳的文化符号。2015年,我的传统制造工艺被列入市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的“铲生”巅峰到来了。
历尽千帆,寻觅归处,终与你为伴
我于2018年12月成为了洛阳师范学院的一份子,自此有了一个充满书香气息与温馨和谐氛围的家,与洛阳师范学院的结缘是一件奇妙而美好的事情,洛阳师范学院朝气蓬勃,生活在其中让我倍感舒适,仿佛觉得自己也年轻起来了。洛阳师范学院将我安排在历史文化学院的二楼,住的地方是由四间教室组成的小型博物馆,虽称小型,却是不小。这个博物馆中有刚出生的我、少时的我、成熟的我、改进后的我与奉献的我,看见了这些就仿佛看见了我的前半生;有孩子们对我的过去进行讲解,有动漫和游戏对我的用法进行展示,许许多多的人通过这些现代技术更加了解我,许许多多的人陪伴着我。
经过深思熟虑我才决定来到这里。一方面的原因是洛阳师范学院有着百年的历史,根基深厚,文化氛围浓厚,让我感受到洛阳的古韵,使我有一种归属感。一方面,我年龄很大了,尽管在不断地改进与发展,但是我历尽千帆已不是少年,但与昂扬向上、充满活力的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自己仿佛回到那段少年时光。我想用丰富的阅历及历史研究价值为洛师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博物馆有它严肃古老的一面,但是,请您一定要耐下心来参观,因为博物馆里的每个我背后承载的历史都是厚重的。希望这些曲折而久远的故事能让你们有所感悟。因为人们对我的改进与发展,现在的我也算是紧跟时代潮流的新潮工具。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亦深深地影响了我,在这个博物馆里,我与科学技术融合在一起,42寸触摸一体机、关于我的知识问答50题、多媒体展示屏、VR动画等先进的高科技产品在每个房间都有,这样一来博物馆就能为你们带来独特的观展体验,从而让我与你们能更好地进行交流,进而增进彼此的了解。
作为洛阳的文化名片之一,我感受到了时代的迅速发展,也在追求与时俱进,追寻多方面的发展。在如今的21世纪,文创的潮流席卷全国,甚至逐步占据文化消费的主导地位,文创给了传统文化一副“青春面孔”,这亦是一个发展契机。为顺应时代潮流,我和洛师准备强强联手,建设一个大工程,那就是在学院和学校的帮助下,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创产品,比如发行印有我图片的邮票、装饰品和纪念品等等,这些文创产品可以扩大我的文化影响力,让我更好把握时代契机,发挥我的最大价值,以此推动历史文化学院的特色文化项目建设,增强学院文化底蕴与影响力。
我相信,自己是一把探索中华文明的钥匙,见证着中华文明历史变迁,道出了洛阳的千年历史沧桑,我是洛阳的骄傲,更是洛阳的责任与担当。我更相信,已历尽千帆的我会陪伴具有百年历史的洛师一直走下去,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在这个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时代继续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