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尺讲台 潜心教书育人

潜心研究 实践终出真知



 “你们最近去食堂或者出去时有没有发现肉涨价了,尤其是咱们最常吃的猪肉?”洪亮的声音盖过上课前的骚动,直立短发,身穿黑色紧身和略微褪色的黑色牛仔裤,刘涛老师像往常一般,阔步走进教室,面带微笑地站在讲台提出问题。

“有!三桥的荤菜涨价不少呢。”“酥肉面里的肉好像越来越少了。”“反正好久都没吃了。”讲台下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讨论起来。“第二个问题,你们有没有从我们专业角度思考过为什么?”“不是说最近流行‘非洲猪瘟’吗?”不少同学轻声嘀咕着。“对,市场猪肉价格的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此次‘非洲猪瘟’正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这就今天《兽医传染病》这堂课我们要讲到的专业知识点……”

对于学生来说,刘涛老师的课堂上总会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既贴合生活热点又紧密联系专业的梗引发大家的思考和讨论,“其实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刘老师课堂气氛总是比较活跃,而且老师上课也特别富有激情,总能动我们的思绪动物医学2016-4的葛康永很喜欢刘涛

生动有趣,“思政”理念融入专业内核

换句形容非洲猪瘟的流行,就像个年过半百的花甲老人走路,慢且稳,慢就是解决这个传染问题是需要花费很漫长的时间,稳是这个传染源病毒是稳步扩散的。就像第一堂课就讲到的,针对猪瘟等传染病我的理念还是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就像有句话说的:人类的历史就是疾病作斗争的历史……课堂上的刘涛老师讲起课来滔滔不绝而且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在知识点交叉的位置,灵活运用一连串生动有趣的比喻来破除抽象的学科知识和熟悉的实际生活间的壁垒,让学生们很快掌握了知识点的精髓高亢的嗓门又感染着讲台下的每一位学生。

葛康永回忆道:“刘涛老师是大三时教我们兽医传染病这门专业课的,虽然是专业课,但一点都不枯燥,对于课本上难以理解的知识,老师经常结合当下的热点或者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帮我们理解,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过去了,意犹未尽的同时还获取了知识。”

“其实我们老师的压力还蛮大的,特别有危机感,因为课堂上有一个大的竞争对手——手机,”刘涛打趣道,“所以说如何课堂上手机争取学生的注意力是我们老师在课下不断思考的问题。”

作为2002年就进入信阳农林学院任教的教师,他已经是一位工作十七个年头的老教师了,课本知识早已烂熟于心,可如何晦涩枯燥的知识点讲出新花样,让学生们听得懂、学得快却仍是他琢磨的重点

“我的讲课模式其实和双十一有点相似,分为线上和线下。线下其实就是备课,我会想节课希望学生们能掌握什么?该找一些什么样的社会热点或者案例进行糅合?而线上就是课堂上的一些教学技巧或者是直接带领学生们到养殖场等去感受。”在谈到自己的教学方法时刘涛觉得填鸭式地讲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虽然很实用很重要,但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更无法将学生与现实紧密的链接。刘涛将学生所思所想、社会热点、现实问题等导入专业课,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育人质量,这就是课程大思政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们深化对于课堂所讲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刘涛还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学生到信阳周边的养殖场进行观摩。除此之外,刘涛还尽可能学生参与养殖防控的专家座谈,让他们接触到行业内最新的发展成果。

2019119号,“河南省猪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专项培训”在我校图书馆六楼开展,刘涛组织2018级动物医学两个班的学生参了这次的研讨会,“我们班学生不仅作为本次活动的志愿者,还全程听了这次讨会的发言,了解到很多猪病防治知识,还有当下控制非洲猪瘟的一些新进展,我认识到要想养好猪也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动物医学2018-2班苏海歌这样谈论自己的收获

言传身教,滋润桃李心田

2009年刘涛成立自己主导的科研兴趣小组,同时也是一个由老师带领示范,学生探索学习的科技服务实验室,只要是真正喜欢兽医学知识并愿意为之付出的学生都可以成为其中一员。

动物医学2017-2的吴晓妍是小组里的一员,大二时经学长学姐的介绍加入了其中,对她来说,这个小组给她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去发展她所热爱的事情。“挺幸运的机缘巧合下进入了刘涛老师带领的这个兴趣小组,让我拥有了挣脱课本去实战练习的机会。”

动物的解剖、采样、处理抗体检测、唾液检查、药物的敏感度筛选……刘涛常常会从接触到的养殖场带来一些样本实物让学生们不出校门就能接触到病理样品诊断流程。由于刘涛猪病研究成绩名声在外,总会有社会上的公司送检测样品,因此实验室基本上每天有可供处理的病理标本

吴晓妍说:“我不是刘涛老师班上的学生,但他却是我很尊敬的老师。刘涛老师给我的印象就是严厉和蔼。在实验室做一些实验的时候,老师就是那种特别严谨的存在,但平时又会觉得他很亲切。他真的很敬业,专业学识特别渊博,我们有时候做实验会遇到问题,只要他能抽开身,总第一时间过来帮。”平时实验讲授当中,刘涛老师在示范之后,在操作中为学生解疑答惑,病例解剖过程中,嘴里总会反复强调着“速度要慢”“防止受伤”等细节。

“科研兴趣小组成立有10年了,走出了很多优秀学生,大多数会选择继续深造。像13级动医的马秋琴,14级动医的白栓成、杨艳洋考上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14级动医王振考上了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我们的学生态度认真,专业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又强,很受欢迎。”说起学生的去向,刘涛如数家珍地给我们介绍起来。

 

潜心研究,实践终出真知

    在多年的教学和研究当中,刘涛早已不仅仅担负的是一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还将自己的专业特长融入到养殖生产的防治一线,并在养殖户当中树立了口碑

有时候早上五点多,就有养殖场打来电话说要我帮忙解决问题。我现在已经习惯手机24小时不离手了,就怕有事接收不及时。”刘涛老师说到这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

毋庸置疑,一致的好评认可无不出自于刘涛高水准的职业素养,而这令人称赞的职业素养背后来源于他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日复一日“坐冷板凳”学问、搞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生产实战中。知行合一刘涛与时俱进、取得累累硕果的重要原因

尤其近十年来,刘涛多次获得个人先进荣誉,还在各种专业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参与过多部著作的编撰。2011年他被授予河南省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3年被授予信阳市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以来在畜牧兽医学报、中国兽医杂志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8篇,主编科普著作《生猪规模生产经营》1部,参编国家规划教材《养禽与禽病防治》1部;2017参与《肉鸭主要疫病防治及养殖环境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年荣获“河南省优秀教师”的称号。

“其实现在对于兽医的看法还是比较老派的,刘涛老师说道有句玩笑话这样说:兽医就是骑着二八自行车,后面绑着医药箱,摇着铃铛,走家串户去给牲畜看病打针。这其实是很狭隘的,传统的兽医形象确实是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但是随着时代进步,如今的兽医追求的是智化,一个好兽医专业人士,不止要具备给动物看病能力的基础知识,还足够的数据统计分析及软件设备的应用能力

随着现代化技术在社会各方面的渗透下,我国现代畜牧业也逐渐从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科学技术装备及理念方面进行武装,实现优质生态、高产高效畜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然而近年来,全国兽医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愿意到生产一线,尤其养殖场的比例却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面对这样的情况刘涛认为自己肩负社会责任,“这也是我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原因,随着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国家需要更多科班出身的兽医人才,能够成为生产线上的技术能手,培养出更多知农爱农强农应用型人是我们作为农林高校教师们共同的目标。”

作为高校老师,他始终用实际行动向学生们展示作为兽医的职业魅力;作为养殖场的指导专家,他始终坚持从一线汲取经验,结合研究,以更科学的方式回馈到生产线;作为基层科研工作者,他始终秉持专研精神,坚守着畜牧业生产实践阵地。

可无论哪个角色,刘涛将自己的一腔热情融入其中,并将塑造社会人才的终极使命铭记在心,相信在他的指引和影响下,会有更多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受到感染和鼓舞,像他一样将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强国兴农的伟大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