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中原大地 书写生命本色

———李佩甫访谈札记


  著名作家李佩甫先生享誉当代文坛,是一位成就显著的河南作家。他一直关注着农民问题,一直忠实于养育他的豫中平原,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始终伴随着他、滋润着他。他擅长通过讲述乡土题材的故事来剖析当代农民的精神状态,揭示中原文化独特的生存环境。可以说,李佩甫先生是用生命在凝视平原、书写平原、热爱平原。
  李佩甫先生的作品厚重深沉,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批判性,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事业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到达了当代河南文坛乃至中国文坛的高峰,但李佩甫先生本人却淡泊名利,冷静持重,平易近人。机缘巧合之下,笔者有幸参与了对李佩甫先生的访谈,走近了这位令人敬仰的著名作家。
  作为一名从中原乡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他如何在文学领域里取得卓越的成就,又有哪些创作心得?在访谈中,李佩甫先生用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答案。
  谈创作:实践出真知初见李佩甫先生的时候,我被他身上的那种儒雅内敛、朴实大方的文人气质所吸引。
  李佩甫先生出生于平原乡村,从未受过系统的写作训练,却能在文学创作中如鱼得水、挥洒自如,这一切都被他归结于自己在生活中的长期实践。
  当被问及他是如何进行文学创作时,先生轻描淡写地说:“这些都是我当年在县里工作时积累的实践成果。”
  先生回忆起自己当年在县里挂职工作的事。为了积累足够多的创作素材,他常常在工作之余骑着自行车去十里八乡采风。采风回来的当晚,他不顾劳累,在昏暗的灯光下接着整理采集到的素材,常常忙碌到深夜。
  “这些辛苦都算不得什么,只有拥有从实践里生出的经验,才能写出来好的作品。”先生认为,实践是创作者最好的教材。
  就这样,文学创作的思路被打开,灵感不断涌现,先生也因此而拥有了源源不竭的写作动力。长期的实践和体验,让他更加睿智、更加深沉,能以细腻复杂的笔触来描绘他脚下这片热土,用丰富饱满的情感来讲述中原乡土故事。
  所以先生在谈及塑造呼天成(《羊的门》小说主人公)这个人物时自豪地说:“这便是我们所有的河南人,他是一个大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物的缩影。”
  笔者忆起李佩甫先生在另一次专访中说过自己的创作历程:“至于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对物质没有什么要求,能吃碗面条就足够了。但对这一片土地,则要一次一次地再认识,拿出独一无二的文本来。”
  只有如此丰厚的阅历和广博的知识才能成就一位真正的作家。这些经验都是从坎坷艰辛的亲身经历中获得的———唯有实践,唯有一次次的再认识,唯有亲历其中的爱和痛,才能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伟大的文学作品。正如先生所说:“作家只有不断深入生活、认识生活,然后才能拿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
  谈写作:真诚最可贵李佩甫先生将来自于中原大地上的驳杂素材创作成文本,而这些独一无二的文本又在这片土地上释放出生命的力量。
  李佩甫先生笔下的 《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并称为“平原三部曲”。透过这三部呕心沥血的宏伟著作,李佩甫先生向世人展现出他为文与为人的真诚。
  当我们问起他写作成书的出发点时,先生慢条斯理地说:“把几十年来我对平原的整个认识都‘砸’进去。”
  笔者了解到,2007年前后,李佩甫先生的作品《生命册》已经创作了七八万字的初稿,而他却将初稿全部作废,只因没有写出令自己满意的开头第一句话。后来,他回到当初下乡的地方亲身感受农村的变化,直至2011年9月,才重新完成了书稿。
  先生曾说:“只有深入书写自己熟悉的领地,才能游刃有余。”这看似云淡风轻的一句话,实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至今还常常在我耳畔回响。
  谈到作品的写作过程,先生笑着对我们说:“《羊的门》我一共准备了8个不同版本的结尾,我在构思时就把结尾一个一个都写上去了,也可以理解为我把这本书的结尾写了 8遍。待我把整本书都写好之后,才最终做出了决定,决定了这本书的结尾。从文学写作的态度来说,我是问心无愧的。”
  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作家,李佩甫先生一直对中原文化怀有独特的深厚情感。
  访谈中,先生对扎根于中原大地的人们作了深刻的剖析。他将河南人的性格总结为16字: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不择手段、生生不息。接着,他从历史上中原腹地的多灾多难讲起,追溯时代与历史的变迁,阐释了人们根植于这片土地的生存信念,以及他们在不断发掘和找寻人生真谛的过程中所演变出的人生轨迹。
  李佩甫先生始终秉持这样一种信念:文学与时代都是书写不尽的,我们只有俯身去面对这片土地并敞开心扉、问心无愧地真诚书写,才能够“柳暗花明”“拨云见日”。
  谈青年:“在生存中多加锻炼”
  在谈到当初为什么选择文学时,李佩甫先生为我们深情讲述了当年的一段亲身经历:
  “那是1977年,我投了第一篇稿子给《河南文艺》。当时杂志社约我去郑州改稿子,8天的时间接连修改了8遍,结果这8000多字的文章越改毛病越多,最后不得不放弃。事后,我自己总结了问题所在,于是回去又重新写了一篇。次年,我在《河南文艺》上发表了3篇稿子。这便成为我从事文学的开端。”
  在谈到年轻人的文学创作时,李佩甫先生双手一摊,坦诚地说:“我的学历是大专,论读书和学习,我或许还比不上你们。若说写作的话,年轻人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兴趣爱好,如果想要进一步发展,我建议首先还是要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当生存问题解决好了以后,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接着,先生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对年轻人的写作给予了诚恳的建议:
  “首先,你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地贴近民间,感悟不同生命的千姿百态,这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沉淀。当自己的阅历积攒得足够丰富了,就可以开始进行创作了,这样的文章才称得上是文章。”
  “其次,我不谈写作手法和技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方式和风格。但是如果要走写作这条路的话,就要在生存中多加锻炼。比如,当你们写好一篇文章的时候,拿给我看,我说好,拿给你们的老师看,老师也说好,这是远远不够的。你们既然选择了写作,就要把稿子送到出版社接受编辑的检验。现在投稿也便利了,不妨在各类刊物上多投几篇稿子。若是一篇文章能够同时被多家刊物采用,那就是不言而喻的好文章了。”
  “开头的几次总归不太顺利,只要你们能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屡败屡战,愈挫愈勇,那么不知不觉中你们就会具备写作者的素质了。”
  而当我们问起李佩甫先生如何界定自己在河南当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时,先生打趣道:“研究那些文学史是你们的事情,你们要认认真真地搞研究,我只认认真真地写我的书,我不太关注这些。”先生平实而又幽默的言语间闪烁着智慧与真诚,使我们由衷地感到敬佩。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李佩甫先生总是面带和蔼的微笑,实在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在这些耀眼光环的背后,他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历程,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苦辣酸甜。不同的是,他教我们学会真诚地面对生活,学会对脚下的土地怀有深情与敬意,学会在生存中挥斥方遒。
  李佩甫先生说:“在行进过程中,有时要缓下步子,回头看看自己的脚印。再往前走时,我们会看得更清楚一点,也许会走得更好一些。”
  漫漫人生,慢慢行走。那些阅历所赋予的沉淀会成为我们生命的智慧,那些躬身所悟得的人生哲理会成就我们生命的品质。始终怀揣着一颗真诚的心在人间行走,那么我们的人生终将豪迈而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