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风 中国梦



在我家桌子的夹层里,藏着一张年轻人的照片,这张已经泛黄的老照片背后,藏着一段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故事。

1958年,有一个还不到18岁的年轻人,告别了新婚不久的妻子,告别了一马平川的中原,跟着部队,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踏进了茫茫的戈壁。那是一片足足五万公顷的无人区,灰色的石子和干枯的胡杨绵延到天边。但也就是在这个寸草不生的地方,年轻人和他的战友展开了一场不同寻常的经历。年轻人在部队里负责文书工作,没有潇洒浪漫的边塞风情,没有神奇秀丽的异域美景,有的只是案头堆积如山的材料和不能道出的秘密。没有人知道他过的怎样,没有人知晓那里的情况。

直到1964年10月16日,天空中强光闪亮,一声震响,巨大的蘑菇云翻滚浓烟,直上云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一年,罗布泊上空升起了惊天动地的云朵;那一年,全球将目光聚集在新生的中国;那一年,中华儿女在世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爷爷说,那一年,他还是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儿……

爷爷说,他把青春和故事都留在了罗布泊,那么,他带回来了什么?他带回来的,不仅有这张折了角泛了黄的老照片;不仅有数十载的风来尘往,披星戴月;不仅有峥嵘岁月里闪闪发亮的勋章;更有一代家风和他心里的强国梦。

爷爷的梦是让祖国站起来,父亲的梦是让祖国强起来。父亲虽然只是钢铁厂最普通的一名职工,但三十多年来勤恳敬业,坚守岗位。

做一番问心无愧的事业,要踏实;做一门慎始善终的学问,要厚实;做一生不怕吃亏的事,要老实;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要诚实。如此踏实,厚实,老实,诚实,便是我家的家风。

国风之本在家风。俗话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风好,则民风好,国风自然好。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日土县,还飘扬着次仁南吉一家三代守边固疆的家风。80公里的边境线,4000多米的海拔,随时都有遇到盗猎者和偷渡者的危险。为了这里的和谐与美丽次仁南吉一家三代,跨越百年默默付出,忍冬冒寒,披风带雪。祖父多杰欧珠是第一代守边人。祖父去世后,父亲坚持了40多年。从小跟在父亲身后跑山路的次仁南吉终于在成年的第一天正式担起了保卫边疆的重任。他继承父辈的精神,传承重责的家风,把守边任务当作毕生的使命,把国家安全当作永恒的信念,无怨无悔地在边境线上洒下青春和热血。路虽遥远,家风未变,他走过的每一寸泥土,都生长出最绚烂的格桑花。

如今的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开放的世界,当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浪潮推动我们看向远方,走向未来时,你我所代表的就不只是自己,不只是一个家,更是一个新时代的中国。那么,当外国友人用他们的语言问到:Whereareyoufrom时,你该如何掷地有声地回答:我来自中国!

万家风,中国梦。当我穿上那件印有标志的马甲,当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人站在一起做志愿服务时,我有了一个新名字:志愿者。我们虽成长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成长经历,却有着共同的心愿,共同的中国梦。我们向最偏远的乡野村落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希望。我们在最辉煌的国际盛会,向世界展现中国名片。在竞争激烈的赛场周围,用微笑服务加油打气。我看到,将生命献给蓝天的歼十首批女飞行员余旭,那是长风破浪的中国梦。我也看到,刚从耶鲁大学毕业就扎根田间地头的秦玥飞,那是敢为万人先的中国梦。我还看到,主动请缨奔赴抗洪前线的青年解放军战士,那是天下兴亡,我辈担当的中国梦。我更看到,千千万万的中国青年从无数个幸福的小家奔跑而来,有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有扎根基层的青年村官,有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还有穿行在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我们虽有不同的姓氏,但都是带着国籍出生。我们虽有不同的家风,但都有同一个中国梦。

为何一次次夜深人静时泪眼婆娑,为何一道家乡菜,一句家乡话就能暖入心窝。为何不论走到哪里,还是最眷恋脚下的山河,为何这抹中国红,成为了奇迹的颜色。因为我们的根早已扎在了生我养我的家乡,扎在了朝夕相伴的祖国。

国强民太平,家和万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