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人兽共患病的“龙之队”
——河南农业大学张龙现领衔建设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在我国人兽共患病研究领域有这样一支“龙之队”,由20名科学家组成的“特别战队”踏遍大江南北,他们怀着异乎寻常的决心和耐心,日以继夜和一种叫作隐孢子虫的“敌人”做着斗争。他们在一处处动物粪便、血液、污水中寻觅“敌人”的踪迹,在一次次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用一个个骄人的战果,加固着人类健康的一道道屏障。
这支“龙之队”就是由张龙现教授领衔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河南农业大学人兽共患病科研教师团队。
聚合起教学科研龙之队说到科研,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高大上高精尖项目。但张龙现团队的研究对象却是一种肉眼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却会在人和动物间兴风作浪的小 “虫子”———隐孢子虫。
这种隐孢子虫是一种体积微小的球虫类寄生虫,在全球广泛分布,可以寄生于人和大多数哺乳动物,是人兽共患寄生虫性腹泻的首要元凶,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列入新发传染病。因此,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隐孢子虫成为全球流行病研究的热点。
团队和隐孢子虫的结缘要追溯到26年前。199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张龙现来到了河南农业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工作,和当时该教研室的宁长申老师成为了搭档。工作伊始,教研室除了积累的书本和教案,就只有2个人、1台离心机和1台显微镜,也就成了日后大家常开玩笑的“211工程”。
“设备和经费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张龙现和宁长申老师不约而同给予彼此最高评价。
带着对科研的决心和韧劲,张龙现和宁长申用教研室仅有的1000元教学券作为启动经费走上了科研之路。两个人先是从球虫入手,后来把隐孢子虫作为研究方向,克服困难联手进行科学研究。也就从那时起,两个人开启了三十多年的密切合作,也因为在工作上的志同道合成为了有口皆碑的“黄金搭档”。
2003年,SARS和禽流感的暴发,暴露了我国人兽共患病研究的薄弱,从而将人兽共患病的重要性提到影响国家安全的地位。此时的张龙现已经获得了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以此为契机与美国疾控资深科学家肖立华博士和得克萨斯农工大学朱冠教授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在这一时期,团队的科学思想、研究方法得到了迅速提升,很快进入了隐孢子虫研究的国际前沿。
在张龙现的带领下,当初那个单一的兽医寄生虫学课程组华丽转身,成为了一支兵强马壮的人兽共患病研究团队,研究方向也从隐孢子虫拓展到了贾第虫、旋毛虫、大肠杆菌O157以及戊型肝炎、乙型脑炎等多种人兽共患病,覆盖了整个兽医学科,科研走上了一条阳光大道。
他们为人畜撑起保护伞团队成员教书不忘育人,科研不离生产,积极聚焦生产凝练课题,坚持做到以生产促科研、以成果助实践。
2013年7月10日,郑州市黄河滩某马场发生疫情,情况紧急,急需专家会诊。该马场有30多匹马,价值500万元左右,其中有一半以上出现发烧、咳嗽、流脓鼻涕、口鼻溃疡、四肢浮肿等情况。团队成员董海聚等人紧急赶到现场,准确判定为我国已经消失多年的人兽共患传染病马鼻疽,最后有关部门对所有检测阳性马匹进行无害化处理,成功控制了人兽共患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为该病在我国的净化做出了贡献。
同年12月,宁夏一养牛场打来急电,牛场犊牛暴发疑似隐孢子虫病,短时间内死亡7头犊牛,剩余小牛腹泻难以控制。张龙现老师立即安排人员赶赴宁夏中卫市,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为隐孢子虫病,很快帮助牛场控制住腹泻病。
2014年10月份,河南许昌一家肉牛场从东北一次性引进肉牛220头,运回后全群出现腹泻、咳嗽,一周内已死亡近百头。团队成员采集病料快速检测和实验室分析,最终出具了一份详细的解决方案,为牛场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河南汝州坤元农牧办场之初,由于对行业不熟悉,但手里资金又想投资养羊,团队技术专家宁长申和菅复春提供技术指导,同时安排学生到场服务,坤元农牧很快走上快速发展轨道,现在养羊规模已经达到3000多只。
类似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团队先后承担河南省科普项目、三区人才项目、科技特派员项目16项,团队成员养殖场服务累计超600人次,服务养殖企业超60家,合计检测动物粪样、血样等样品超4万份,技术培训受众达3万人次。
团队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先后建立多种病原的分子和免疫检测方法并申请了12项发明专利和8项实用新型专利,还先后获得新兽药证书5项,技术转让获得直接经济效益4000万元。团队的科研成果先后助力洛阳普莱柯生物、雏鹰农牧、河南牧原集团成功上市,助力国内农牧企业提升科技竞争力。
团队建设的价值内核很多人向张龙现取经,张龙现却用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卢瑟福的话作为答案———“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
2009年10月的一天,张龙现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参加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学术会议,会议结束后,张龙现说给大家放一天假去鸣沙山骑骆驼。董海聚还记得当时的情形,“大家都偷着乐啊,难得张老师能有心思休闲一天。”然而第二天到了鸣沙山,大家找到骑骆驼的地方后,张龙现却让大家先采集骆驼粪便样品再专心游玩。原来,张龙现在会场听人说鸣沙山今年新进一批骆驼,就想着对这一批骆驼进行隐孢子虫的流行病学调查。
“回程中,其他单位代表带的是整箱白兰瓜等当地特产,我们携带了三箱骆驼粪!”团队成员菅复春说,从此兰州行成了一个段子,经常被团队成员讲给学生听。
“作为一名教授,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科研,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科学问题的意义。”团队张素梅老师是张龙现的同龄人,但她视张龙现为标杆,“张老师是我见过的最勤奋努力的老师之一,几乎没有过过周末和节假日,经常半夜12点多在我们团队的群里发一些学术信息,大家累的时候就给我们谈习总主席的话‘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在张龙现和团队成员身上,只要谈及科学,你看不到一丝的马虎,有的只是严谨、严肃和严厉。2018年8月26日,张龙现在转发知名公众号文章《寄生虫爆发!美国因麦当劳沙拉感染人数超500,如何预防?》时,竟然一针见血指出了其中的错误“环孢子虫是单细胞原虫,这科普文章一会写的是病毒,一会儿写的是细菌,作者二级营养师,审稿人美国博士后,连病原都搞不清!”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样的理念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