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张绍文,男,汉族,1937年1月生,天津人,中共党员,原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绍文在蔬菜领域躬耕60余年,被誉为河南省蔬菜之父,曾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河南好人”、河南省直第三届“十大道德模范”、河南省驻村科技服务“优秀专家”、河南省服务“三农”优秀老科技工作者、河南省高校科技先进工作者、河南农业大学首届道德模范、服务“三农”十大先进人物、关心下一代“志愿者先进个人”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张绍文:王屋山下新愚公 晚霞映得满天红









       他生在旧中国,见证了抗战和解放,最终在红旗下茁壮成长;他生于都市,却与蔬菜结缘,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园艺专家;他工作在高校,却钟爱结交农民朋友,一心只为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他年已耄耋,却脚不离田,在王屋山下做起了有机蔬菜的 “新愚公”;他桃李满天下,每个人都记得他的赠言———“做个好人”。
       他,就是被誉为“河南省蔬菜之父”的河南农业大学退休老教授张绍文。
       在愚公的故乡,一位八旬老人为菜痴狂在河南农业大学西北方向182公里处,是著名的愚公之乡———济源,魏巍的王屋山已经不同上古时期那么艰险,反而是物阜民丰。
        2019年6月26日,已是夏至后的第五天,酷热是这个季节的关键词。在王屋镇五里桥村海拔560米的“东山”山坳上,赫然伫立着几座现代化的温室大棚,里面成排成行的有机小番茄正在旺盛生长,一位身材高瘦、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给技术员讲授这些名为“绿宝石”“黑珍珠”“味美思”的品种特性和防虫要点。
        这位老人就是张绍文教授。今年已经82岁的张绍文,每周至少五天风雨无阻奔波在这个山坡上。当然,在这个蔬菜基地,张绍文做的却是和过去数十年蔬菜生涯完全不一样的事———纯有机蔬菜,即生产中“不用化肥、不用化学农药、不用激素、不用除草剂”的“四不”生产,研究如何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同时,避免农化残留带来的土壤、地下水和空气污染。因为,他特别认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绿树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为蔬菜痴,为蔬菜狂,为蔬菜一生都在奔忙,这就是张绍文的蔬菜人生。
       新中国培育的首批园艺专家1937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全民抗战的序幕,是年7月30日,日军攻占天津,此时才半岁的张绍文身处的俨然已是“国破山河在”的世界。
       从幼年至少年,张绍文小小的年纪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风云变幻,深刻体会了旧时代的民生多艰,更见证了新时代的万物生长。
       张绍文是幸运的,天津解放后,他和众多的天津少年一样,可以在应该接受教育的年纪自由地亲吻着墨香,而学以致用的理念也在他的心里牢牢扎根。
      1955年,18岁的张绍文以优异成绩考上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从此与蔬菜结缘并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菜农”生涯。
      1961年,毕业后本在北京中央部委工作的张绍文和爱人王锦文,因为出色的专业才能被时任河南农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前身)的领导看中,并作为高级人才被引进到园艺系。从此,张绍文夫妇便在河南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一干就是68年。
       张绍文曾在一次采访中说:“我们之所以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从广阔农村学到的,是农民给予的。我时刻告诫自己:一不要忘本,二要报恩。”“不忘本,要报恩”这是张绍文对事业最朴素的诠释,也是作为一名新中国培养的首批园艺师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毕生为人民种菜,他被誉为“河南蔬菜之父”
       1972年,张绍文主动要求去郑州西郊石羊寺村劳动,在简陋的温室里住了整整一年。就是这样的条件,张绍文硬是在黄瓜地里写成了论文《塑料大棚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措施》,后来在全国第一届塑料大棚会议上宣读并获得好评。他从实践中摸索出的《番茄早熟与高产的辨证关系》发表后,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专程来河南拍电影。
       作为一个出色的园艺专家,张绍文的研究涉及整个蔬菜领域。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张绍文设计建造了河南第一个“悬梁吊柱式竹木结构”塑料大棚,开创了河南大棚蔬菜的新时代。80年代末,张绍文主持河南省科委项目———河南粮菜间作套种(立体农业),提出了“吨粮千元田”的目标,并奔波71个县推广间作套种,推广面积达几百万亩。
        张绍文不仅自己成为蔬菜方面的一面旗帜,更是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园艺专家,为河南乃至全国蔬菜战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蔬菜产业接班人。《河南农村报》曾以近3个整版的篇幅详细介绍了张绍文长期坚持农业生产第一线、服务“三农”的事迹,并赞誉张绍文为“河南蔬菜之父”。
        视农民为兄弟姊妹,他是菜农的“贴心人”
        新郑八千村是张绍文数十年来无私帮助农民的一个缩影。八千村曾是有名的风沙村,也是政府长期扶贫对象。2002年春,时年68岁的张绍文接受了河南农业大学八千村课题组的邀请开始驻村指导高效蔬菜种植,这一干就是9年。在菜农眼里,张绍文这位省城来的大专家“比农民还农民,随叫随到,有问必答,是咱自己人!”如今,八千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农民通过种菜奔上了小康。而张绍文也被授予“八千村荣誉村民”。
       张绍文热爱农民,视农民为兄弟姊妹,他让农民勤劳致富的念头比农民自己还强烈。草炭基质是蔬菜育苗的重要材料,但是传统的草炭基质资源短缺所以价钱较贵,张绍文经过反复试验研制出了成本只相当于草炭三分之一的基质,并将配方教授给村民。有人提醒他这些配方可是能赚大钱的知识产权,要保密。但张绍文却说:“保啥密,我搞这些就是为了他们!”
       春去秋来,张绍文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而河南蔬菜生产却由原来比较落后的位次,发展到蔬菜种植面积、产量居全国前茅,河南的菜农则成为种植业中最早致富的一批农民。
        宝刀不老,老愚公亮剑“拦路虎”
        2012年春节期间,已经75岁的张绍文本来打算“退休”,谁料一家有机蔬菜机构登门拜访,这次求教的正是如何种植有机蔬菜,并且诚恳希望张绍文“重出江湖”。
        对张绍文来说,过去指导种菜的做法就是如何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增产增收。如今搞“有机”却需要反其道而行之,就相当于重开战场,从零开始。
        就在张绍文披挂上阵后不到十天,蔬菜基地的蚜虫便给他来了个“下马威”。当时是2月底,野外还是寒意逼人,但温室内已温暖如春。越冬的蚜虫刚刚苏醒,聚集在各类蔬菜上拼命地吮吸汁液,使成片的叶子变黄不长,利用生物制剂喷洒无一点作用。
       杀死蚜虫本不是一件很难的事,花几块钱买上几袋吡虫啉一喷就见效。但,“我们即然向社会承诺不用化学农药防虫治病,此话掷地有声绝对不能食言。”
化学药剂不能用,生物制剂又没作用,怎么办?张绍文经过冥思苦想,探索出了一套前所未有的“高温焖杀法”。他把布满蚜虫的黄瓜叶片在保湿环境下放入保温箱中,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从40度开始每增加5度为一个梯度,每加温半小时观察一下蚜虫的变化,经过多次反复的室内试验,终于找到了在最短时间内杀死蚜虫但又不伤及蔬菜的最佳温度。后来,他又配套了放风降温等措施,让这一开创性的灭蚜手段成为有机蔬菜防虫的利器。
        夏天的温室大棚如同蒸笼,工作人员说,当时大棚温度提升到56度,湿度100%,进去后即刻汗流浃背,瞬间就有“闷气”的感觉。但是为了记载温度及蚜虫和植株的动态变化,张绍文每隔十分钟就要进入温室内观察,每次都要在里边待上一段时间。
        就是带着这种近乎痴人的钻研精神,张绍文逐步攻克了一个个难题,发明了杀灭瓜类灰霉病菌的“火燎法”等,还探索总结了不同变种间授粉、废旧基质再利用等简便易推广的好方法,创新打造了新型石砌墙体无后坡温室、解决了温室大棚雨后顶部“兜水”问题,找到了北方低温季节番茄温室释放熊蜂授粉无效的根源……这一项项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都是张绍文实践得来,为有机蔬菜从实验性种植到规模化生产搬开了一众“拦路虎”。
        老骥伏枥,为霞映得满天红蔬菜是张邵文老师一辈子的孩子,每一个品质好的蔬菜他都想亲自种一种。魏文慧说,2019年春节前,有学生送张绍文老师两小箱香薯,是比较好的品种,结果他和老伴王老师就蒸两块尝了一下,其它的全拿过来留种了。“张老师说,这是好品种,要留种。”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张绍文在蔬菜事业上已经奔波了60多年。从1937年到2019年,张绍文已经走过了82个人生年轮,他亲历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繁荣富强的新时代,而在这个伟大变革的历程中,将一甲子的时光全部投入到为国家农业科技进步、为农民增产增收的实践中,矢志不渝,至今不休。
        张绍文曾写过两句话———“愿天下风调雨顺,做好人一生平安”,言语如斯,一生如此。如今,在王屋山下,83岁的张绍文仍在如当年的愚公一般,为了心爱的蔬菜事业只争朝夕;更如同美丽的夕阳,让余晖照亮满天的云彩,这是赤子之心,更是人间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