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森:让小小黑水虻卖出千万身价!

杨森在南阳冬季黑水虻繁育基地观察虫卵繁殖情况
10月26日,在首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上,河南农业大学与新加坡南达公司的一项“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引起大家关注。根据协议内容,河南农业大学将向南达公司授权黑水虻的人工繁育和相关技术,受让金额为1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63万元。
黑水虻是什么?什么技术让新加坡公司不远万里登门“取经”?谁发明的这项技术?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找到技术发明人———河南农大生命学院杨森副教授一探究竟。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共识的今天,厨余生活垃圾、养殖业动物粪便处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变废为宝也是生态环保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
在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一位“80后”科学家杨森,十多年如一日将目光瞄准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垃圾粪便。最终,他在一只原产于美洲的“黑水虻”身上找到了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金钥匙,研发的有关人工繁育黑水虻并生物转化棕榈渣和厨余垃圾产业化应用技术获得外国专家青睐,并被新加坡南达有限公司以150万美元收购。
把一只外来的小虫子卖给外国人,而且还卖出了“天价”,不少人都想知道杨森这项研究究竟牛在哪里。
说起黑水虻的好处,杨森如数家珍,“钟爱”之情溢于言表。
资料显示,黑水虻也称亮斑扁角水虻,其幼虫被称为“凤凰虫”,成为与蝇蛆、黄粉虫、大麦虫等齐名的资源昆虫,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
说起和黑水虻的结缘,这要追溯到十年前。2003年,杨森考入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大学四年的学习让他坚定了生物研究的方向。2007年,杨森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师从喻子牛教授,学习方向为微生物,当时是第一次接触到黑水虻。
就这样,从硕士到博士6年间,从试探性研究到系统性研究,黑水虻成为了杨森的主攻方向。2013年,博士毕业的杨森选择回到母校河南农业大学,成为生命科学学院的一名教师。
“在河南农业大学工作后,黑水虻研究开始了加速度!”杨森说,因为学校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在短短6年时间里,杨森从黑水虻“虫-菌互作”生物转化入手,先后在“黑水虻室内规模化、连续化人工繁育与产卵引诱技术”、“自动化和智能化处理畜禽粪便和餐厨垃圾的工艺工厂中试和设备研发”、“黑水虻共生微生物制剂的生产与应用研究”、“黑水虻功能共生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和菌剂研发”等领域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
其中 “利用亮斑扁角水虻和微生物转化餐厨垃圾生产微生物有机肥料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种用于黑水虻生长繁殖的生物砖”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杨森团队在国内率先建成多条黑水虻“虫-菌互作”生物转化有机固体废弃物的机械化生产线,兼具“两低两高”(投入低、能耗低、处理效率高、处理后产品经济价值高)优势。
现如今,使用杨森的技术和设备,可以实现黑水虻的全自动养殖和加工,8-10天内就可以将相应比例的餐厨垃圾、畜禽粪便、农副产品下脚料等废弃生物质转化为昆虫蛋白、脂肪和生物有机肥,转化同时没有臭气、废水等排出,达到零污染零排放。这一系列科研进展,使杨森在黑水虻资源化研究领域确立了国内领先地位。
目前,仅在国内就有河南唐河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大用集团、河南牧原集团、桑德环卫以及新密市餐厨废弃物管理中心等众多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和推广,效果十分明显。
2018年5月,杨森到武汉市出席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昆虫养育世界国际会议”大会。期间,作为特邀嘉宾的杨森用英文做了一场题为 “黑水虻虫菌互作生物转化畜禽粪便和餐厨垃圾的设备化和工业化技术”的报告,引起了在场30多个国家的专家们关注。
在这些专家里,来自德国的黑水虻专家利奥听得最为专心。同年10月,利奥专程来到河南农业大学拜访杨森研究团队,并毫不犹豫地将杨森团队推荐给了新加坡南达公司的董事长魏泰呈。新加坡南达有限公司此时正准备使用黑水虻技术针对新加坡餐厨垃圾和马来西亚棕榈粕等废弃物生物转化进行投资,对相关技术求之若渴。
2019年5月,魏泰呈董事长带领公司高管来到河南农业大学,亲自聆听杨森团队利用黑水虻技术在国内处理猪粪和餐厨垃圾的产业化应用成果。随后,在魏泰呈的邀请下,杨森团队奔赴南达公司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工厂进行实地参观考察。
经过深入沟通,10月16号,双方最终就合同条款达成一致,杨森团队授权南达公司在东南亚11国使用该项技术,南达公司则支付技术转让费150万美金,即1063万人民币。
杨森为黑水虻产业算了一笔账:使用黑水虻“虫-菌互作”生物转化有机固体废弃物的机械化生产线,每处理1000吨餐厨垃圾约需成本30万元,但可产生近60吨干燥的昆虫高蛋白,300吨多功能生物有机肥,直接经济效益约96.8万元。利润可观,同时将极大减少传统处理方式带来的环境压力。由此不难解释,新加坡商人会不远万里来“租借”技术。杨森还专门解释了此次技术转让的关键,“对方有权在东南亚使用我们的技术专利,但所有权仍是中国的!”
小小黑水虻卖出千万身价”的消息不胫而走,这让不少人对这个生物以及科学家杨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杨森出生于1982年,身上具有“80后”踏实肯干坚韧不拔的众多品质。今年是杨森入职河南农业大学的第六年,已然成长为学院科研骨干,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厅重点攻关等国家和地方项目11项,发表相关文章近20篇,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16项,目前已成长为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微生物学系副主任,2018年获评“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
科学研究没有止境,杨森说:“生物世界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藏,我要做的就是努力寻找打开更多宝藏的钥匙,让科学技术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