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化社会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公共性”转向

简短说明
随着媒介化社会进程的推进,公众能够便捷地使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被进一步打破,网络媒介成为社会传播的主要渠道。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信息传播的主体不再局限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新闻传播机构,每个个体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传播关系中传播机构与公众的强弱关系也被打破,传播渠道的垄断格局被瓦解,公共传播成为当前社会传播的主流。而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模式中,主要以高校教育为主,从课程构架和培养目标上看,新闻学主要培养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不同媒体机构的新闻人才,新闻传播教育的公共性需在传播理念的公益性、传播主体素养提升与教育、教育主体多元化、教育对象公众化、新闻传播教育方式多元化等

媒介化社会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公共性”转向

 

黄淮学院  吴健民

 

随着媒介化社会进程的推进,公众能够便捷地使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被进一步打破,网络媒介成为社会传播的主要渠道。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信息传播的主体不再局限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新闻传播机构,每个个体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传播关系中传播机构与公众的强弱关系也被打破,传播渠道的垄断格局被瓦解,公共传播成为当前社会传播的主流。而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模式中,主要以高校教育为主,从课程构架和培养目标上看,新闻学主要培养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不同媒体机构的新闻人才,新闻传播教育的公共性需在传播理念的公益性、传播主体素养提升与教育、教育主体多元化、教育对象公众化、新闻传播教育方式多元化等方面着手。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应该打破新闻传播教育职业化的局限,培养顺应公共传播社会需求的新闻传播人才,积极实现新闻传播教育的“公共性”转向。

新闻传播教育理念的“公共性”转向

公共性是指事物具有社会共同体共享共有、边界开放、符合公共利益、公众共同参与等属性。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发展呈现出公共性特征,教育的公共性意蕴包含教育的公共价值、公共服务、公开性、包容性、开放性等内涵。在媒介化社会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应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和专业架构,在公共传播背景下强化教育的“公共性”属性,需要打破教育理念、专业设置、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壁垒,在网络技术普及和媒介化社会背景下,以“大传播”视域来推进新闻传播教育实现“公共性”转向,在突出公众参与性、公益性、包容性、开放性以及公共服务等理念指导下,促进新闻传播教育的专业化和社会适应度。媒介化社会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教育改革需要在教育理念上实现“公共性”转向,以公共服务、公共利益和强调公平共享作为新闻传播教育的基本理念。

首先,新闻传播教育应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功能。新闻传播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专业化人才,而应转向提升全民在公共传播环境中的传播能力和传播效益,通过新闻传播教育促进社会信息交换的效率,以更好地服务公众。

其次,新闻传播教育应体现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理念在当前的传播活动中是一个核心理念,应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层面得到重视,通过教育使得公民在进行传播时始终将公共利益和公共精神放在第一位。

再次,新闻传播教育要体现公平性和共享性。过去的新闻传播教育局限于专业院校,教育资源对普通公众的普及和倾斜不够,新闻传播教育呈现封闭化的特征。在公共传播背景下,应以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理念看待新闻传播教育,将普通公众纳入新闻传播教育的框架中来,这就需要在教育资源、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主体等方面进行积极改革。

最后,公共传播时代,过去的“宣传”思维过于僵化,应该以“传播”思维看待各类信息的传播活动。“宣传”思维带有明显的媒体机构主导的主体性特色,将公众看作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这一思维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是站立在媒体机构的立场和视角来展开教育工作的 ;而“传播”思维将信息看作在彼此间相互流动,是一种平等、互动、双向、共享的信息交换思维,这一思维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是在公共传播背景下信息流动视角展开新闻教育的。

新闻传播教育内容的“公共性”转向

在公共传播时代,新闻传播教育不局限于高校职业化教育领域,更担负着社会公共服务的功能。新闻传播教育的对象已扩展至社会公众领域,新闻传播教育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专业化的课程内容,而更多地是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新闻传播教育的“公共性”内容要以提升被教育者的综合媒介素养为目标。

首先,应该突出强化公众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即在媒介环境中媒介信息的获取能力、解读能力、使用能力、辨别能力、质疑能力等,提升公众的批判性思维和媒介思考能力等。

新闻传播教育的对象不只是在校学生,随着公共传播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教育还担负着社会公共服务的使命,提升全民的媒介素养水平和媒介使用的自觉性。媒介素养还包括媒介使用能力,为打破不同年龄、阶层、性别之间的数字鸿沟,提升不同公众对媒介的使用能力,可以在网络、社区、学校、广场等公共区域设立免费数字课程培训等。公共传播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技能主要是数字媒介表达与传播技能。当前媒介化社会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手机成为公众获得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新闻传播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上也应该顺应这一需求,使得被教育者掌握新媒介生态环境中专业化的媒介表达与传播技能,尤其是随着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立,新闻传播教育的内容需要更具普遍适用性。

其次,要强化新闻传播教育内容的公益化导向。过去的新闻传播教育强调媒体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在大传播视域下,每个个体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新闻传播教育不可避免地承担着部分公众媒介教育的责任。在媒介素养教育和媒介专业化教育的过程中,要强化公共理念和公共精神,无论是新闻传播还是公共关系传播、广告传播、营销活动等,都需要以公众的公共利益为基本导向,这是媒介化社会背景下传播活动的基本伦理原则。例如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直播平台、小视频平台和各类影视剧视频平台发展迅速,在媒介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各类平台中的低俗化表演、过度娱乐化趋势、猎奇表演和公众互动等失范行为严重影响社会文化,尤其是对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着重加强对民众媒介素养的教育,这是一项颇具社会意义但又具有难度的教育任务。

新闻传播教育资源的“公共性”转向

媒介化社会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对象和内容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必须认识到新闻传播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和共享性也是教育公共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资源的“公共性”表现在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两个方面,硬件资源主要是保障教育设施和平台的开放性,软件资源主要包括教育师资的共享性。

首先,硬件资源上要保障教育设施和平台的开放性。硬件资源是进行公众新闻传播教育的基础,目前,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公众在享有新闻传播教育资源方面存在差异,一些偏远地区的宽带普及和网速有待提高,对社会公共网络设施和平台使用度较低。特殊人群如老年群体、残障群体、落后地区人群等接触网络资源与平台的机会少,这就需要在硬件资源上有传播的基础设施与平台保障,以更好地促进信息在不同区域与人群中交换,提升传播效率。

其次,软件资源上要保障教育师资的共享性。以往的新闻传播教育局限于专业院校中,公众很难享受到高校教育资源,随着媒介化社会的进程和信息传播主体大众化的趋势,高校师资资源应向社会开放,可以通过高校课堂对外开放、网络在线免费课程、社区免费公开课、中小学生媒介素养课程、专题社会服务讲座等方式,向公众提供专业新闻传播知识。在网络社会发展背景下,需要多元化的专业背景,技术壁垒成为公众进行有效传播的阻碍。尤其是随着“读图时代”“读秒时代”“两微一抖”等的到来,各类自媒体平台纷纷吸纳普通公众作为传播主体,但公众的专业教育匮乏成为其进行新媒体传播的障碍。新闻传播教育应通过师资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措施,满足公众在媒介化社会背景下的专业传播技能需求。

结 语

媒介化社会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公共性”转向是必然趋势。在网络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传播格局和传播模式发生了颠覆性变革,新闻传播教育要打破旧有的教育模式,在新闻传播教育理念、新闻传播教育对象和内容、新闻传播教育资源等方面实现“公共性”转向,才能顺应和满足数字媒介生态环境下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在新闻传播教育理念方面,应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和公共利益导向 ;在新闻传播教育对象方面,应打破职业化教育的壁垒,将全体公众看作新闻传播教育的对象,并根据不同对象特征展开教育 ;在新闻传播教育内容方面,应突出全民媒介素养的提升和网络传播时代的公益性导向 ;在新闻传播资源方面,应促进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以进一步实现新闻传播教育公平性。

 

参考文献 :

①陈昌勇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规格论》[J],《中国出版》,2017 年第 17 期

②蔡雯 :《新闻教育亟待探索的主要问题》[J],《国际新闻界》,2017 年第 3 期

③张志安 :《从新闻传播到公共传播——关于新闻传播教育范式转型的思考》[J],《暨南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年第 3 期

④骆正林:《我国新闻学教育模式的历史选择与当代创新》[J],《现代传播 (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 年第 8 期

⑤余秀才:《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困境与革新》[J],《新闻大学》,2015 年第 4 期

⑥黄瑚 :《媒介融合趋势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J],《国际新闻界》,2014 年第 4 期

Splichal.S.,Public Opinion:Developments and Controvers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anham :Rowman &Little .field,1999,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