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青春赤子情



世纪更迭,浪潮涌动。 1999 年,20 世纪的最后一年,我和许许多多的将要跨越世纪的宝宝来到了这个世界。 20 年,弹指一挥间,青青幼苗早已抽枝长叶,牙牙孩童也已挺拔长大。这是属于我的 20 年,而祖国的发展已经走过了三代人的 20年,那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悄然留在三代人的心尖,我们和祖国携手并进,尽管各自的经历不同,可是心底的共鸣却都是“这是我的国,更是我的家”。

从小,我就爱听家里的长辈给我讲从前的故事。爷爷总爱和我说,他和共和国算是同龄人。 伴随着共和国的初创、成长到今天的盛世繁荣,爷爷也经历了从旭日、朝阳再到夕阳的人生旅途。 几多欢欣几多忧,爷爷说,年轻时候不管经历过什么样的困惑,他总能越过那些坎,因为共和国的红旗一直飘在他们这一代人的心上。

他这一生,其实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家汉。 可奶奶却说,爷爷年轻时候的时候可是个朝气蓬勃、 干劲十足的小伙子。那时候,爷爷的手艺活儿很是精湛,全村的手工补缝都由他一人来做,闲暇时候去海边放放网捕捕鱼,一天的收获大家一起分着吃。 平凡如我的爷爷,可他们那一代人的身上却有着最鲜明的时代烙印,听党话,跟党走,大家卯足了劲一起干,那种爱国情怀朴素而真挚,坚定又热情。爷爷说,他这一辈子,唯一后悔的事情就是没有读过几年书,因此,年轻的时候,爷爷就立下“鸿志”院就算砸锅卖铁也必须供爸爸上大学,让他走出农村去。

爸爸总爱和我说,他见证改革开放的发展,看着村里每家每户的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变化。那时候,村里的农户都普遍很穷,孩子却很多。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个鸡蛋,对于他们来说,当时最奢侈的一种食物就是除夕夜的那顿饺子。 一件衣服弟兄姐妹们轮流换着穿,轮到老幺的时候已经是打满了补丁还很不合身。 可就算是这样,爸爸和他的兄弟们也依旧甘之若饴,安之若素。 他们爱读书,爱学习,爷爷从城里买回来的连环书他们能点着煤油灯读一个晚上。没有煤油灯的时候,大家就点着火把,把书本放在石头做的课桌上,就算火把上冒着的黑烟呛得大家眼睛直流泪, 也仍在如饥似渴地读着。

就是靠着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 爸爸成为了我们家族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是我们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爸爸的这种精神我一直铭记于心。 而我,作为一个跨越世纪的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 祖国给予了我们优越的生活条件,时代也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

小时候,妈妈喜欢给我讲刘胡兰的故事,爱和我谈《红岩》里的江姐, 也会和我畅游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 那时候,故事中的情节已经让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再长大点,我喜欢读各种科幻小说,我幻想自己遨游在宇宙的世界里,书中所说的未来在我心中扎根,逐渐成为我那。不可及的梦想。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童年和青春是幸福的,我无需向爷爷那一代人一样担忧自己的下顿饭在哪里, 无需像爸爸那一代人一样害怕永远禁锢在狭小的村庄。我们只需要敢想,敢做,敢吃苦,敢担当。

回首过去,我们才知道自己已经走了多远。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我们祖辈三代都走过了属于自己的不同的长征路, 一代有一代的使命,一代有一代的担当。或许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做出丰功伟绩,但是,功不唐捐,九九为功,所有的涓涓细流都终汇大海,奔跑在新时期的伟大洪流中,平凡的我们依然承载着不变的爱国热情。

我很幸运自己沐浴在祖国新时代的阳光下成长,这个时代,对于我们这一代青年来说是无比和谐美好的。 小到幢幢精美的楼房,各式各样的衣物美食曰大到高速的铁路,独立自主的技术。人们开始享受生活,中国逐步走向富强。

三代人的视“,看遍共和国七十载的变化。我辈中国青年,自知未来任重道远,我与我的祖国,必将戮力同心,共同成长。

【文化传媒学院 崔颖珊】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