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文化本真,赴传承之路
近日,美食博主李子柒受到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与热议。诸多网友对其“是否做到向外输出中国文化”展开激烈讨论,褒贬各异。那么李子柒的做法究竟是不是文化输出呢?对于这两种观点的博弈,我认为这不单单是文化输出,更是由里到外,由物质到精神的高级文化输出。她从一个普通视频博主转身成为了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度影响力人物之一。白岩松评价她说:“她没有什么口号,却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口味,更有一个个网民回馈来的口碑。”她在别具一格的镜头下,记录着中国传统农家充满田园气息的衣食住行。
李子柒为什么这么火?我们不妨先看看她的作品。三月桃花开,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摘来制成琵琶酥;手工造纸,养蚕缫丝,制作各种精美家常食品……李子柒的视频取材于中国农家的衣食住行,光影之间流动着烟火气和田园气息。看这些视频,乡土生活可感可亲,气质是古典的,而呈现方式又是现代的。每一个物件、每一道美食、每一个场景,仿佛都在讲述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又在不经意间传输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治愈人心又令人醍醐灌顶。这是生活的诗意,也是人性的呼唤。
以内容共情,用日常美学架起跨文化传播的渠道。通过她,我们得以窥见这现代工业沉淀之下人性柔软的本真,得以触摸到中华文明背后的温度。“李子柒”是一种文化现象,满足了人们在诗意中寻找文化原乡的精神需求。而李子柒的视频恰恰呈现了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三种关系: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满足人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情愫。
有人评价她:都说你不食人间烟火,偏偏你最懂人间烟火。洗衣煮饭,刺绣缝纫莫不体现出对人间烟火的敬畏与感恩。这种充满美感的生活方式,让其拥趸从最早的古风爱好者一路扩展到更广阔的人群。而对于海外市场而言,这种带有神秘感、新鲜感,揭秘东方文化属性,且只需通过画面便可理解的内容,恰巧就长在受众的“兴奋点”上。这种传播方式也为传统文化的推广提供了有益范本,既尊重受众的欣赏习惯,也用专业的技术挖掘传统文化中能够引发共情的一面。分层传播,精准触达目标受众的心理需求,才能促进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
与时代同频,用新型传播载体打造多元文化输出机制。央视点评李子柒:外国人看懂了李子柒的热爱,也解释了为何李子柒的很多作品没有翻译却依旧火遍全球。没有一个直接夸中国好的文字,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过去,我们传播中国文化的的方式多种多样,“一带一路”沟通了沿线国家的商业贸易,孔子学院推广和传播了汉语和中国文化,而李子柒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更加“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方式,她在无形中塑造了“新时代农村生活”样式,也输出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到除了高铁、电子支付、共享单车以外的另一种静谧的文化侧面。
世界文明犹如缤纷多彩的丝线,广袤河山仿佛是从未有停歇的织机,在东风和西风的吹拂下,编织至今。不管是以滇西乡村风景为短视频背景的云南博主“滇西小哥”,还是传承传统木工手艺的农村老木匠“阿木爷爷”,都给我们展示了文化传播的新的发展方向。李子柒的成功,无疑是新媒体发展背景下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成功案例,她的视频打开了一个精巧别致的窗口,推开这扇名为“李子柒”的窗,外国人看到的是她回归本源的简朴,是她与花草作伴共眠的诗情画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它和众多精彩纷呈的窗口一起,向世界展现一个多元而美丽的当代中国。
在这个精彩无限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需要更多有品质、有温度的好故事,让更多的人读懂中国、爱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