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夫精神”推进高校思政实践课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在青少年“拔节孕穗期”精心引导和栽培的重要责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具有“农夫精神”,勤于灌溉、松土、施肥、治虫,不仅要耕好“理论田”,也要耕好“实践田”,为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土壤,为来年祖国“粮仓”的“丰收”作保障。
  近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八个相统一”,为思政课教改提供的重要遵循。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学习和贯彻习主席讲话精神,全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其中,马院基础教研室推出的“专题教学框架下《思修》精品实践课程模式”效果显著,荣获学生好评。
  “专题教学框架下《思修》精品实践课程模式”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课专题教学内容为依据,以课堂为主要载体,以配合专题教学为主要指标,以实实在在的行为展示、修正和以问题澄清、解惑为主要方式,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教学模式。此课程分为五大专题,围绕大学生广为关注的人生观、爱国情操、集体主义、情感调整、感恩主题,精心设计内容丰富的实践课程。
  “认识你自己”。针对促进大学生良好人生观的形成与稳定,将图画心理学中的“树木人格图”、“自画像”等投射心理学知识合理应用于思政实践课堂,设计“认识你自己”精品实践课专题。通过对学生心理成长和价值行为发展倾向较为直观地展示,普遍问题集体解决,特殊问题精准对待,将“漫灌”培育与“滴灌”辅导相统一。
  “爱国在我行”。针对提升爱国热情,懂得和学会理性爱国,推动学生爱国情落实到爱国行,设计了“爱国在我行”精品实践课程,以“爱国行为大爆发”的方式宣泄自己的那颗“中国心”,同学们激情满满,作品精美多样,有书画类、手工类、歌舞类、小品相声类(原创)等,掀起阵阵爱国浪潮。
  “海中水滴”。针对热爱集体、融入集体、奉献于集体,设计了“海中水滴”精品实践课,体验集体主义的深刻内涵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课上合理应用色彩心理学知识进行“特殊分组”,因“特殊分组”后各组在后续集体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展示集体及集体成员良性互动的重要性,令学生豁然开朗,印象深刻。
  “转角遇到爱”。针对正确理解爱情、对待爱情,正确处理爱情中的危机问题,设计了“转角遇到爱”精品实践课。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现场恋爱行为的展示、调整、纠偏、纠错为学生答疑解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行为具体指导,逐步提升大学生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爱情观。
  “我爱我家”。针对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勤于回报父母恩情,设计了“我爱我家”精品实践课。同学们以PPT展示的方式讲解自己的家庭故事,在对家庭老照片的回顾中再一次体会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常常笑中带泪,令人动容。课上还集体学习了一套“肩部按摩法”,鼓励大家在日常生活的细微行动中回报父母恩情。
  学生们对此次实践课改革评价较高:“参加实践课带给我很大的惊喜感和轻松感,这是其它所有课所不能够替代的,在‘爱国在我行’活动中,我用铜丝捏了一面国旗(一整根不断哦),既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又完成了课堂展示”;“通过爱情实践课我学会了更好的与对象相处了,一些事找到的更好的解决办法,令我的大学生活更加舒心,能够不为烦事所累更加专注于学习了”;“通过实践课了解了同学们是如此地多才多艺,对这些同学发自内心地敬佩,要向他们学习”;“通过这学期的实践课,我对学习有了一份特殊的热爱”……精品实践课课堂气氛热烈,场场爆满,95%以上的学生对精品实践课印象深刻,希望以后能够开设更多主题,增加同学们的参与机会。实践课后,学生们与老师的课下交流更多,进一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增加了相互信任值。
  “专题教学框架下《思修》精品实践课”教改模式初获成效得益于对“八个相统一”坚持与践行: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专题教学框架下《思修》精品实践课是理论课的实践延伸,为理论课服务,其主旨就在于深入处理理论重难点,彻底说服学生,在行为体验中加深学生爱国、爱党、爱民之情,明白为国、为党、为民之理。无论是在“爱国在我行”,还是在“海中水滴”主题实践课中,爱国与集体主义贯彻始终,通过具体行为体验深刻理解爱国与集体主义的深层内涵。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思政课理论知识的价值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自身的真理性,另一方面是理论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价值性。理论专题教学框架下《思修》精品实践课与理论课“无缝结合”,将理论课上蕴含的价值理念寓于课堂活动之中,并通过对价值行为的体验,检验理论知识自身的真理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性,增强学生对理论的认同度。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专题教学框架下《思修》精品实践课是《思修》专题教学的第二课堂,以继续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为己任,以实际行动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解疑答惑、去伪存真、体验真理、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是精品实践课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上对各种相对应的错误观点和行为进行深入展示、探讨,使学生在正反对比中选择和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行为取向。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专题教学框架下《思修》精品实践课是理论知识学习向实践应用的升华,是理论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的延伸,体现了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这是由精品实践课的设计目标和自身属性所决定的。首先,精品实践课服务于理论课,是理论课上的重难点知识在实践第二课堂的延伸解答;其次,精品实践课具有自身鲜明的实践属性,是对理论课重点内容的现实应用性指导,通过在实践课堂中的“预演”,提前面对和解决现实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疑惑、难题等,便于学生顺利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专题教学框架下《思修》精品实践课是统一于《思修》课整体教育目标,服务于理论课专题教学的,以理论课上由于时间、场地等各种因素的限制而无法开展和进行的教学活动,用一种更为灵活多样、轻快明朗的方式展现出来。专题教学框架下《思修》精品实践课的课时配比和内容设计更加合理,在课程内容、形式、环节上经过统一规划和精心设计,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明晰的教学过程,能够踩稳节点,完成精品实践课的教学目标,实现对《思修》理论课的系统服务。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在专题教学框架下《思修》精品实践课教学模式下,教师处于“隐性”主导地位。在各种理论实践活动中,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实践课程的设计上,能够在“幕后”整体把握学生的活动进度,预见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学生面对困惑、疑虑、不知所措时予以及时的点拨。同时,由于实践课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要求教师需具有较高的情商以及现场应变和控制能力,以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进一步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专题教学框架下《思修》精品实践课教学模式的重要指针即为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对于大学生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提前行为“展示”、“预演”,针对行为“展示”、“预演”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在“分析”、“讨论”中达到“纠偏”、“纠错”,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知道该怎么做、为何这么做、尝试这么做、坚持这样做,这是一个理论灌输与启发教育相统一的过程,通过各教学环节的紧凑相连使学生明白、领悟、坚定正确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专题教学框架下《思修》精品实践课体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在精品实践课中,运用了图画心理学、色彩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服务思政实践课堂,将思政课理论知识进行“包装”融入实践课堂之中,例如将色彩与性格的对应关系应用于集体主义体验活动分组中,使学生在一种新的活动体验中领悟集体主义精神及在生活中体现。
  专题教学框架下《思修》精品实践课教学模式在“八个相统一”的指导下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在总体设计和具体教学过程中尚有一些不足和难题,需要不断改进:首先,缩小班级规模。在目前的课程教学设计下,实践课需要大班合班进行,每次实践课班级人数达180人左右,每次参与活动的学生比例较低;其次,形式与内容的高效配合。精品实践课的内容与形式需要不断丰富和改进,应当具有更加新颖的,能够抓住学生眼球、促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模式;再次,确立实践课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既是对精品实践课效果的评判,也为实践课进一步改进指明方向。实践课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的确立,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实践课教学目标,推进实践课的精准操作,提升实践课教学效果。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此次教学改革是以实际行动对习近平总书记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的积极响应,是以“八个相统一”为指导的教改创新探索,不断丰富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不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挖掘思政课的隐性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实践课的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令学生在主题鲜明的实践课体验中进一步思考和领悟理论知识,增强其将理论应用于现实的能力与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