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3000米,家国石油情

简短说明
作者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通过深入采访,用充满深情的笔墨讲述了一家三代石油人扎根青藏高原、无私奉献石油的感人故事,内容真实生动,语言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突出了高原石油人64年矢志不渝“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重大主题,也从侧面反映了青海油田为实现国家能源安全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作品体裁重大、历史厚重,虽然短小精悍,但内容丰满、语言生动、情感真挚、极富感染力,一家三代人的使命传递跃然纸上。刊发后,被《青海日报》《中国石油报》和央视网、青海新闻网等主流媒体与网站刊发、转载,社会反响良好。 同意推荐。

推荐表:QQ截图20200420153802.jpg

“子女们都在油田忙于工作,很难聚到一起拍张全家福,这已经是一张比较全的照片了……”9月29日,青海油田退休老石油薛怀兴一边翻着发黄的相册,一边指着一张“全家福”照片遗憾地说道。

这本相册承载着薛怀兴一家三代人扎根青藏高原、奉献石油的点滴记忆,老人奉若珍宝。翻看着一张张照片,老人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举,急需石油。面对国家的召唤,薛怀兴抱着石油报国的信念,成为海拔3000米的柴达木盆地第一代找油人。

“国家那个时候缺油啊,虽然我们住地窝子、喝冰水、每天只有一个饼充饥,还有随时在戈壁滩迷路饿死、冻死的危险,但大家都不叫苦不喊累、抢着干争着干,硬是凭着天不怕地不怕的革命热情,在荒原戈壁中找到了石油。”薛怀兴回忆说。

经过艰苦勘探,1958年,青海油田在柴达木冷湖四号地区钻获了新中国第一口高产油井,催生了当时全国第四大的冷湖油田。

薛怀兴的四个子女都工作在油田,“不怕苦,不畏难”是他留给孩子们的最大财富。

女婿张金岗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勘探专业的大学生。在薛怀兴眼里,自己的这位女婿为国家找油的韧劲,一点都不逊色于第一代石油人。

英雄岭是柴达木最具石油潜力的区块之一,但受限于恶劣环境和落后的勘探技术,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青海石油人五上五下英雄岭均无发现。其间,张金岗的脸还曾被勘探仪器喷油管严重烧伤。

已经从领导岗位退休的张金岗说:“在柴达木找油气,靠的是一种信念,一种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责任。”

经过不懈努力,2015年,英雄岭第一口高产油井狮38井钻探成功,随后在英雄岭的东、西、中部陆续发现了高产油气田,青海油田年产油气当量稳定在了700万吨以上,成就了张金岗和同事们为国家建设高原大油田的梦想。

7年前,张金岗的女儿张静研究生毕业后,便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柴达木石油事业,成为这个大家庭的第三代石油人。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理想,也成就了张静的爱情。王永生,这位大学一毕业就来到高原油田的黑龙江小伙,已在柴达木与张静并肩战斗了13年。

平均海拔4000多米、最深沟壑600多米的干柴沟就是王永生目前正在勘探找油的地方。

“柴达木虽然苦,但盆地勘探潜力巨大,只要能找到油气,怎么着都值。”王永生身上也体现出了老一辈石油人的那种韧劲。

60多年前,薛怀兴只身一人来到盆地,到现在的四世同堂,这个大家庭见证了青海油田发展的每一步。

如今,让这位老石油感到自豪的是,64年来,柴达木已经发现油气田33个,探明油气地质储量11.03亿吨,向国家奉献油气1.24亿吨,新中国也从成立之初的贫油国,跃升到原油年产量世界第八位的产油国,圆了他石油报国的心愿。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