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融媒体时代的瞭望者
著名新闻人普利策有一句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 ”
随着媒介融合以及社交媒体、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速度显著提高,在带给人们高效和便利的同时, 网络和其他新媒体的出现引发新的问题, 比如在相对滞后的监管体制和利益的诱惑下,新兴媒体沦为侵权、假新闻、垃圾消息、欺诈陷阱的温床。 低门槛让每一个人都有参与制造传播内容的机会,其中不乏粗制滥造、博人眼球的低俗内容。 在这个好坏参半的媒体生态中, 新闻报道该何去何从, 新闻记者又该如何做好时代的瞭望者呢?
武装头脑 跨媒体传播好思想
融媒体时代下意味着信息会跨媒介跨平台进行传播。 当今社会,个体受众往往处在于多元媒体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一个人可能同时使用报纸广播电视, 互联网手机等多种媒体。这一切要求新闻记者实现技能多样化、跨媒体化的转变。新闻记者不仅要快速完成稿件采写,还要熟练掌握微信、微博等公众号的信息发布,甚至需要灵活使用短视频 app。 唯有不断调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拓展知识边界, 练就更多技能,使自己尽快成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才能适应新的媒体环境,完成好报道任务。
心系民众 跨障碍表达人文关怀
在泛娱乐化的今天,新闻记者仍然要保持一颗惦记群众的赤诚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新闻工作者座谈会上提到:“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 ”以人民为核心,就是人文关怀的本质。 在新闻采访工作中,落实人文关怀是在心灵和精神的层面,把人放在采访的主体位置。 给予被采访对象更多内在的关注,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自由。 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人文关怀,就是发现那些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需要。 人文关怀的韧性,就是驱动记者揭示真相的力量,最终让弱势群体摆脱危难,避免伤害,
追根溯源 跨难关挖掘新闻真实
“我们离真实很近,离真相却很远。 ”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发展给了民众更多表达心声的机会,也使得话语权更多延伸到了民众、网民们中间,而且这种方式还在持续演变。 低门槛的进入,媒体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新闻内容良莠不齐, 其中不乏虚假新闻和混淆视听的言论,当前新闻真实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新闻记者要坚持批判性思维,冲破谣言和虚假新闻,聚合优质内容, 更要坚持对真相的追逐,努力为大众呈现出一个客观公正准确真实的新闻视角。 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灵魂”, 追求真相便是新闻记者的使命。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