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思政教育,做有温度的引路人
初心:魅力人格 浸润思想成长
“外国的月亮一定比中国的圆吗?”课堂上,王志浩老师在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不同时,提出的问题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在同学们讨论过后,王志浩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说:“我们不否认国外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我们同样也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优越性。”上课的时候,王志浩老师经常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对学生们说说心里话,“作为新时代青年,你们一定要有责任,有担当,才能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社会中,更好地展现自己。”
2015年,王志浩老师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满怀信心的成为了平顶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自参加工作以来,王志浩老师就担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这门课程。
“这门课的统编教材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备课时,我会结合参考教材、新闻报刊等资料,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进行划分解读,把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用同学们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同学们听明白、理解透。”王志浩老师说。
对如何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王志浩老师对自己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他说,“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首先一定要以身作则,自身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人格要正,才能够传播好主流价值观,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让学生们在思想上意识到每代人做的每件事都是在为后代修路铺桥,只有一代接着一代干,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老师讲课深入浅出,时而侃侃而谈,时而风趣幽默,总能把晦涩难懂的理论,让我们听得懂,学得会,能够真正地理解中国,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在谈到学习的收获时,李群芳认真地说。王志浩老师用自己坚定的政治信念,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渊博的学识,深受同学们喜爱。
讲好思政课,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为此,王志浩老师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努力成为一名新时代合格的思政课教师。
2017年,王志浩老师积极参加了学校第一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优秀奖评选活动,他按照赛制要求,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准备说课和网上讲课的内容,“准备比赛的过程,也让我不断思考该如何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显性教育功能。”王志浩老师说,最终,在此次比赛中王志浩老师获得思政课组一等奖的好成绩。
“通过社会实践研修,也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国情,也为今后上好思政课增加了更多生动丰富的案例和素材,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牢记使命,履行好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使命。”王志浩老师说。
坚守:育人育心 站稳三尺讲台
“早上好,欢迎您收看今天的新闻播报,今天播报的内容是《巴黎圣母院之殇》。”2016级化学专业的张涛站在讲台上以新闻播报的形式为全班同学报道巴黎圣母院失火事件,为本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这门课拉开了一个精彩的序幕。
师生互换,老师走下讲台,以”学生“的角色倾听“老师”的课前播报,成为了王培文老师课堂上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周洁讲道,“通过个人参与新闻播报的方式,锻炼了我们收集资料、提炼信息的能力,这很有意义。”
铿锵有力的语调,坚定的目光,利用案例层层剖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讲到兴奋处,还不自觉地挥舞双手。这是课堂上王培文老师的真实写照。
“王老师通过案例和视频,将理论知识转讲的通俗易懂,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张涛边说边翻着写满笔记的课本。
课余时间,王培文老师经常大量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改革开放史》《毛泽东选集》等书籍,从而不断提高个人素养以及教学能力水平。同时,他还积极研究新媒体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上,通过使用学习通、雨课堂等线上平台与学生互动,可以组织课堂签到、问题抢答、随机选人、资料共享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了思政课教学效率和质量。”王老师边演示便说道。
如今,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组织思政教师每周定期举办集体备课会,将时事、政策解读与思政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形成统一教案,授课时结合教师个人分析,呈现多样的讲解风格。
思政课“圈粉”不仅表现在传统课堂上,还表现在社会大课堂。“我们会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带领他们到郏县、舞钢和宝丰等地方参观爱国主义基地和建设成就展,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还会布置相应的思想政治作业,加深他们的理解和领悟。”王培文老师说。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暑假,组织思政课教师赴北京、上海、贵州、河北等地开展社会实践研修活动,通过专题报告、实践学习、专题讨论、现场体验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提高了思政课教师理论联系实践、运用鲜活案例开展教学科研的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已有二十多年教学经历的王培文老师,习惯在讲课的时候走下讲台,沿着过道与学生近距离的沟通和交流。在多年教学经历中,王培文颇有心得的说:“我们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承担着铸魂育人的光荣使命。我们要做到正如习总书记所讲的咬定青山不放松,攻坚克难不罢休的精神,不断提高教研水平,充分发挥当代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这是我们责任和义务。”
创新:思政改革 嫁接时代鲜果
每周六的上午,在图书馆L203教室都会传来与学生互动的交流声。这位老师就是《追梦领航》班主任张学军。
2019年,学校开设的《追梦领航》思政课是继《青年马克思主义》课程班后,开设的又一个思政专题课程。它将思政课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积极尝试,以选修课的方式创新思政授学渠道,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
当谈到《追梦领航》课程时,张学军老师这样说道:“思政教育任重道远,《追梦领航》这门思政课是我们学校思想政治课的又一创新举措。我们还邀请学校领导,校内外专家学者,党政领导等亲自登上讲台,从不同方面为学生传授思政理论知识,给学生带来生动精彩的知识课堂,也为思政育人拓宽了新途径。"
张学军老师作为《追梦领航》思政课程的班主任,在课程开设期间,教室里总少不了他的身影。他常常与同学一起认真听取授课老师的授课内容,听取学生课堂意见,课下还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汇总每节课的思考与问题。
为打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攻坚战,将课外实践与课堂理论相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不断创新的重要举措。根据平顶山市地域文化、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郏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共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红色文化课题研究、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在红色文化课题研究、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形式创新等方面重点开展合作。
“2018年,我们组织2016级本科生部分学生代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全体教师到平顶山市郏县参与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增强了思政教学的实效性,也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张学军老师说。
思政教育任重道远,思政育人责任同肩。张学军老师说:“思政教育是大学生在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课程,是每个追梦学子成长道路上的指路石,学好思政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成为人生规划的掌舵手,做为教师我们的责任任重道远。”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多形式多途径创新思政授课模式,让教师牢记责任与使命,为学生学好思政知识大胆实践、取长补短,为做好“领航人,育秧者”不懈努力,更为学生人生启迪与就业规划点亮明灯。
苏晓红校长与同学们互动交流 赵肖明/摄影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教师互换课堂授课活动
学校思政课教师赴上海进行暑期研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