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韵动中国·巩义国际马拉松赛中,有一群可爱的人穿着最耀眼的“荧光绿”活跃在马拉松赛道沿途,将42.195公里的赛程装点成一条绿色的长龙。这些“荧光绿”就是来自郑州商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
据了解,本届比赛我校工会、校团委积极动员,精心组织了875名青年志愿者和835名师生选手共同参与。参赛选手奋力拼搏、积极完赛,志愿者默默付出、守岗有责,展现出了昂扬向上的郑商精神,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成功视窗》在赛后采访到了我校巩马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您讲述这抹最鲜艳“荧光绿”背后的故事。

最鲜艳的荧光绿




(一)

      校园记者首先采访的是校学生会主席李赛,见到李赛的时候已经是下午5点钟了,他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是:“你好,很高兴接受您的采访,但是我只有半个小时时间,5点40我必须准时到达大礼堂参加一台晚会的彩排。”
      记者:学生会的工作本来就很忙了,为什么还要承接志愿者的带队工作呢?
      李赛:其实我接到通知的时候距离开赛已经不到两天的时间了,好在我的工作不像大家(志愿者)那么繁琐。我主要的任务就是组织带领大家到各自的岗位、发放志愿者的两餐饭以及为运动员提供水、牛肉干等补给用品等,做起来还算得心应手。
      记者:我校学生对巩马的参与度怎么样?
      李赛:巩马志愿者的报名分为两大块,我们学校9月2日开始校内征集志愿者,校内报名的通知下发后短短两天,各二级学院报名人数就远超过了原定计划人数(850人)。在与主办方协商后,经过筛选,最终志愿者人数定为875人。另一方面,赛事组负责的网上报名有300多人,其中三分之二都来自我们郑商,也就是说我校共计千余名学生参与了这次志愿活动,在沿途分布了32个志愿服务站点。志愿者的基数如此庞大,可想而知巩马有多热闹。

(二)

      校团委老师付焕然是本次我校志愿者总负责人,记者随后联系到付焕然,以期了解到更多的信息。
      记者:这次志愿服务如此成功,赛前做过哪些准备工作呢?
      付焕然:我们学校今年是第三次负责巩马志愿者服务了,所以比较有经验了。但还是有很多细节值得说一说的,譬如说,马拉松赛事的特点是开始的早、持续时间长,这样学生们两餐饭的供应就成了一个问题。学校为了保障学生志愿者的用餐,在比赛前一天给每一位志愿者分发了一个“补给包”,里面是第二天的营养早餐。午餐由专门的快餐车给他们送去,志愿者为赛事服务不掉队,学校在为志愿者服务上也不能掉队。
      记者:你对马拉松比赛熟悉吗?它有什么特色?
      付焕然:还算比较了解吧,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做过马拉松的沿途记者,也参加过半马和全马的比赛。要说特色的地方,马拉松赛事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兔子”,“兔子”就是马拉松官方配速员,他们是一群很特殊的人,有着很强的长跑能力和丰富的经验,他们不参赛反而做着志愿服务工作。
      配速员是赛道上选手们最喜欢看到的人,每一位配速员身上都会有一个时间,他们需要在极小的误差下匀速跑完全程,换句话说,就是选手们跟在配速员后面跑完全程。配速员身后的时间就是选手的成绩,有这么一个标杆引路,选手们当然很开心。这次比赛我们学校也有学生受邀成为“官兔”。

(三)

      18级工商管理1班的岳稳普就是付焕然口中的“官兔”。他是全校体育运动会3000米的冠军,本次受主办方邀请作为官方配速员完成了半程马拉松,是一名特殊的志愿者。
      记者:第一次做“兔子”感觉怎么样?有这么强的实力而没有参加比赛觉得可惜吗?
      岳稳普:我从收到邀请那天起就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不是简单的跑完全程就可以,而是需要匀速向前,让所有跟随自己的参赛者能够在两小时整完成半马。开赛前我还是很忐忑,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害怕控制不好速度影响跟随我的运动员。但是比赛开始后,看到一个个运动员以我为目标向前奔跑,还有志愿者对我的关心,我越来越轻松,顺利以2秒误差跑完了这20公里。当我拿到“兔子证”的那一刻,满足感爆棚,那种愉悦很难形容出来。这种体验远比做一名运动员更加紧张刺激、有成就感。

(四)

      当天下午一点,巩马已经接近尾声,站在22.5公里处的第9组志愿者周围已经没有了参赛人员,他们却还坚守在服务站。第9组组长17级营销2班李奎就是坚守者中的一员。
      记者:马拉松当天的行程安排是怎么样的?你们这一组的状态为什么看起来不太好呢?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
      李奎:比赛那天早上四点半宿舍大门就打开了,每一位志愿者都早早起床洗漱,准备好一切。要求是五点十分在体育馆前集合完毕,我五点钟到达集合地点发现大家已经基本就位了。六点到六点半,大巴车将大家送到指定的服务站点,一直到下午两点半,8个小时我们都需要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上午我的组员们情绪都很高涨,看着一个个精神头十足的运动员自己的情绪都被带动起来了。我们组除了我全都是小姑娘,到中午的时候,经过长时间的服务工作,大家累得手腕酸痛。可能是因为我们这一站距离起点最远,午饭很久都没有配送过来,所以大家情绪普遍都很低。
      记者:服务站不是有营养餐和水吗?为什么大家不先吃一些补充能量?
      李奎:这点我是最感动的,那些是为选手准备的营养餐,中午大家已经有些体力不支了,还是没有一个人去碰那些营养餐,大家心里都有一份责任。等我们把场地收拾干净时,已经是近下午两点,返程的车还要一个小时左右才能到我们这一站,旁边有几个巩义市民看到我们很疲惫就坚持送我们回去,但是车不够,我说我留下看守物资,让我的组员先回去,他们都不同意,刚好学校有老师开车路过才将我们一起送回了学校。
      记者:参与了志愿服务又经历了这么多的困难你有什么感悟吗?
      李奎:我们组加上沿途志愿者一共十一人,大家在志愿服务中相互帮衬,越是困难越能体现出品格,经过这次活动,大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马拉松结束了,但运动的精神、郑商学子的热情还在继续,永不消失……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