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厚的理论教育学生,以深切的关爱赢得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学校的育人队伍里,就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做让学生喜爱的人。姜国峰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从教十余年,从青春年少到不惑之年,从无知无畏到忠贞坚守,他在时刻铭记思政教育工作者使命的梦想之路上,自觉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兢兢业业、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在乐见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中成就自我争做新时代青年的引路人、弘扬正能量的高尚人、自觉担当践行的社会人、勇于追求真理的诚实人,为“教师”这一崇高称谓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做新时代青年的引路人
帮助学生在快乐和谐的教学情境中接受深奥的政治理论,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精品课”、“魅力课”,始终是他不倦的追求。在日常教学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的讲话,不断探索特色教学法,采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导师制模式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法,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场域定式,成为学生与教师深入互动的新阵地。学生在准备、激辩、讨论中乐于关注热点难点,思考社会问题,增强了理论教学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实现了由“教学生学会”向“教学生会学”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的目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显著提高,学生的获得感明显增强。在每年学生评教中,优良率均在90%以上,连续多年在学校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和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评比中获奖,获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思政课“精彩一课”二等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奖励金一等奖、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以及河南省思政课教学能手称号,主持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课程建设项目、学校精品在线课程,教学事迹被《河南高教》报道。
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做弘扬正能量的高尚人
《后汉书·第五伦传》中有“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其价值体现不仅仅在三尺讲台,更在于能否为学生提供思想启迪、心理关怀,让教师真正不缺位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通过大学四年积淀人生永恒的精神财富,教师的言传身教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教10多年来,除传道、受业、解惑外亦是尽心尽力。当同学半夜因严重胃病为疼得直不起腰时,他赶到医院门诊大楼背起学生跑向急诊室。当同学因甲流而住进传染病意愿无人愿意照料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单身母亲电话拜托他照顾好他的儿子,频繁进出医院探望的他已将学生当成亲弟弟;当同学因为家中极度贫困而无法继续攻读研究生时,一边与其新的学生联系争取公费生名额,一边帮其联系兼职工作。当素昧平生的同学通过他人找到他指导报考博士研究生时,他查询了大量的信息为其找到更为适合的学校和专业,如今指导的学生正在某985学校徜徉于知识的海洋……这一切是因为他始终坚持:言传身教、无悔付出定能结出累累硕果。
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做自觉担当践行的社会人
作为河南省青年理论宣讲专家、河南省企业管理创新提质增效评价专家、河南省委宣传部优秀宣讲队员、河南省教育厅师资力量培训班专家和河南工程学院理论宣讲团成员等,他以阐释理论、解读理论、普及理论为己任,应邀为第21批援赞比亚医疗队、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郑州电力专科学校、河南司法警官职业技术学院、上街区委党校、许昌市地税局、河南工程学院,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监狱系统等做辅导报告20余场,听众达1500余人,获得一致好评。荣获河南省委宣传部优秀宣讲队员,河南省委宣传部十大“百姓宣讲员”等荣誉称号。受郑州市社科院委托完成的咨询报告《郑州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路径研究》,为郑州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参编省委宣传部形势与任务教育读本《2017大众热点话题》,为全省党员干部提供了权威的学习辅导资料;参编省委讲师团书稿《新时代企业家》,为立足新时代精准定位企业家责任,彰显企业家价值提供理论遵循。
坚持学术研究和学术道德相统一,做勇于追求真理的诚实人
作为一名爱好学术研究的青年学者,他始终坚持各类学术道德规范,以高质量研究成果服务社会为最高准则。10年来累计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CSSCI来源期刊和北大核心收录22篇,出版专著4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等15项;获得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特等奖、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辽宁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8项。
春风化雨润桃李,一片丹心育后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是本分,“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是前提,“春风化雨润桃李”是真谛,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是最美华章。未来,他将继续坚守这片育人的净土,与众多奋斗在学校教师战线上的同仁一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吴瑞洋 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