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张党诺,河南南阳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近年来出版著作1部,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中文核心论文3篇,主持参与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省部级4项,厅级10余项;曾荣获郑州市基层党校“优秀教师”、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张党诺:用心陪你长大

“张老师又出去了,你们坐这儿稍等她一下吧。”这是《成功视窗》校园记者准备采访张党诺时她的同事说的。就在校园记者采访她的45分钟时间里,有两次被找她的人打断,采访结束之后又马不停蹄赶往下一个会议现场。张党诺每天都很忙,身为支部书记和教研室主任的她,上课、备课、教研室工作、党务工作连轴转,像一台不知疲惫的高速运转机器。
2007年8月入职郑州商学院,至今已经12年了,面对郑商的蜕变,从学校校园环境的巨大变化到更名、评估的稳步推进,再到内涵式发展的探索,张党诺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和学校一同成长的她,也完成了自身的蜕变:从最初登上讲台的紧张胆怯,到现在的游刃有余;从教师到教研室主任;从单身生活到成家立业,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张党诺认为是学校培养了她,她的内心和郑商一起,无法分割。
愿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我在他们身上发现了很多自己欠缺的东西,时代在不断变化,任何人不进步就要被淘汰。”张党诺常常在生活和工作中反思自己。
近年来,为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我校马院积极探索,创新开展一、二、三课堂联动,在张党诺讲授的18级计科1班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中,从改革教法入手,变传统的“教师满堂灌”为“学生上讲台”,每周必开展的课前10分钟“时政聚焦”是她最喜欢的环节,往往这个时候她都会有许多意外收获。
在一次课上,苏宇、穆建豪、白贝贝、勾俊豪四名同学的“时政聚焦”就令张党诺大吃一惊,他们以“5G网络”为主题,讲解内容森罗万象,又逻辑严密,从1G-2G-3G-4G-5G的网络概念和发展史讲到四次网络巨变引起的信息时代大发展,再到5G时代将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很难想象,这是几个学生课余时间搜集、整理出的讲稿,甚至比网上很多专业人士的讲解还要全面。”学生强大的信息接收和适应能力给了张党诺很大的冲击。
“00后的学生是新时代的弄潮儿,如果我们不跟上时代的浪潮,就会被他们抛弃。”主动寻找自己的不足,张党诺愿意跟上时代,也愿意跟上学生的步伐。
你们“游学”,我来铺路
“我总觉得不能让学生白来巩义上一次学啊!”多年来,张党诺不断创新教学环节和课堂形式,在她看来,追求课堂内容和形式全面提升,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
在郑商,几乎每个班都会有一节特殊的思政课:走进全国文明村镇——竹林镇。这就是学校精心打造的思政课“第三课堂”,有效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竹林镇作为巩义乃至中原地区的一颗明珠,是开展思政课实践基地的绝佳平台。起初,竹林镇只是巩义的一个村,改革开放以来,竹林镇始终走在乡村建设的前列,被称为“竹林奇迹”。早在2011年,我校就建立了“竹林镇实践教学基地”,近两年,我校为加强思政课“实践基地和网络阵地”建设,需要与已有的实践基地密切联系,真正发挥出实践平台的积极作用,张党诺接下了这个重任。
前期,“我们对竹林镇的了解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张党诺接下任务后,一没事就往竹林镇跑,为了做教学设计。学校到竹林镇两点一线的努力,让她熟悉了竹林镇的每个角落,“像上市医药企业——‘竹林众生’,厂家就在竹林镇,1994年就上市了,虽然都还只是乡镇企业……”如今的张党诺对于实践基地的信息已经是张口就来。
“思政课本上的知识是死的,只有让大家真切地体会到‘哇!原来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他们才能更好的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繁荣与进步。”张党诺认为这才是实践教学的目的与初心。思政课换了一种上法,从枯燥的学习知识变成了“行走的课堂”,用看得到又摸得着的例子讲述中国的变化,对于十八九岁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个更好的方法。
竹林镇实践教学进行的如火如荼,“行走的校园”也开始了新一轮实践教学新体验。“每个同学都要了解自己学习生活四年的校园。”于是,张党诺带领学生把思政课移到校园中,通过深入校园,发现校园一草一木的故事开始,将校园文化与创办人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放到思政课堂上,让不少学生终身难忘。
思政课堂从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的案例,这些都成为一张又一张靓丽的名片,让思政课活了起来,真正入心入脑,张党诺的教学创新一直在路上。
认真,是最好的方式
“责任远比能力更重要”,这是张党诺从竹林精神中学到的,也是她一直以来的座右铭。
张党诺曾教过17电子2班的陈姓同学,上课总爱坐最后一排,不听课只玩手机。张党诺留意到这个现象后就让他每次上课都挪到第一排就坐,时间长了每当张党诺讲到陈同学感兴趣的地方,他就会不自主地抬头认真听一会儿。“学生们本来都是好孩子,哪有学生真的抵抗学习呢?只是课堂内容没能吸引到他罢了。”于是她又想了个办法:转换形式,课堂加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视频,视频由陈同学找。“他还是个很负责的学生呢,每个视频都会反复看好几遍,再决定要不要拿过来放给大家,上课的状态也变了很多。”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是张党诺多年来坚持的原则,对学生负责就是要捋清楚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有充分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在大学教师的职业生涯里,张党诺遇到过挫折、困难,但她说:“责任远比能力更重要,心中对育人的责任只要重于泰山,就会进步,无愧于心,那记忆里就只会留下欢乐。”正是这种责任与豁达,让张党诺一步一个脚印,成为当之无愧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