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当幸福的钟声敲响时,当和平鸽起飞时,当橄榄枝遍布大地时,我们依旧不能忘记历史,依旧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12月13 日是刻骨铭心的一天——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1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了长达六周有组织有预谋的大屠杀,他们烧、杀、抢、掠、淫,他们用残忍的手段迫害着中国军民,因为他们,无数家庭支离破碎,甚至满门全灭,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国家公祭日”古已有之,我们在古代称之为“国祀”,《左传》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一个国家所谓的重大事务就是祭祀祖宗神灵与战争,如果说过去的祭天祭地祭祖的机制文化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成熟程度的话,那么人们对一段历史的复原以及回忆,乃将其定格,固化为一个“公祭日”,反映的则是整个民族的成熟与强大。
在世界范围内来讲,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为纪念曾发生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由国家权力机关决定。二战过后,有很多国家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以此来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回忆,如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中国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设立国家公祭日,表明国家对这段历史的重视即是对死难者的尊重,也是对世人的警示。
2019年12月4日和12月5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胡佳兴老人和金茂芝老人相继去世,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幸存者墙壁上的灯一盏盏地灭掉,历史的见证人也逐渐远去,至今,日本右翼分子却依旧不愿承认历史,他们妄想抹去历史,妄想抹掉他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大 罪。可历史怎容篡改?多年来,国人从未放弃对日本的控诉,“慰安妇”,多么痛的一个代名词,为了控诉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幸存者们一次次地揭开伤疤,一次次地回忆那不堪回首的往事。 还记得2017年韦绍兰导演的作品 《二十二》吗?在日军占领南京的六周内,发生的强暴案至少2000宗,手无寸铁的妇女们受尽蹂躏,她们有的被日军折磨致死,有的事后自杀,少数活下来的更是饱受歧视,历史在她们身上留下的烙印怎能随时光消失?
多年来,85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一直坚持与否定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作斗争,为维护历史公正而努力。 她说,尽管她年龄大了,但只要身体允许她依然会坚持下去。历史永远都不会褪色,目前登记在册的幸存者仅余78 人,他们亲眼目睹了日本兵杀害中国公 民的场景,并告诫我们不要忘记这耻辱。在那些血雨腥风中,我们的同胞相互扶持,众多国际友人冒生命危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保护着南京的居民,他们用自己的博爱、坚强,勇敢的守卫着人道、捍卫着人性的尊严,对他们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无畏壮举,中国人民永远都不会忘。
“记录是为了记住,不怨才能不忘”,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的水池里有着一组雕塑,其中一个是一个婴儿趴在母亲胸前吮吸乳汁的雕塑,那是常志强的母亲和他年幼的弟弟。常志强说,日军闯入他家时母亲正在给最小的弟弟喂奶,日军给了他母亲一刀,弟弟被摔在了地上,日军挑起弟弟们的 屁股往地上摔,三个弟弟全被刺死。日军走后,他哭着把最小的弟弟抱在母亲跟前吃最后一口奶。第二天,收尸人说,小孩趴在母亲胸前吃奶,血水、泪水冻成了小冰块,两人冻在一起,怎么拉也拉不开。常志强经常去纪念馆前的哭墙看,他说,“我有两个家,一个在身边,一个在墙上”。
历史不容忘记,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 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以立法的形式设立了首个国家公祭日,加拿大的安大略省议会和马尼托巴省议会分别通过了把每年12月13日设为 该省“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议案。 2015 年“南京大屠杀”成功申报世界记忆遗产。世界都在见证着,历史不容篡改。每年12月13日尖锐刺耳的防空警报都会 回荡在全国各地的上空,提醒着我们过去的种种。若我们心中丝毫没有警惕,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 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终会成为我们的写照。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时刻谨记,我们的名字叫做中国人!
习总书记在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国家公祭仪式”上说过,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此时此刻中国人民也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维护人类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