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百年 不忘初心
—献给河南理工大学110周年华诞的赞歌
黄河水奔腾万里
冲出高原,自此东去,水势始缓
如同一条金灿灿的丝带
系住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
太行山逶迤南下
至此勒马,突然向西,温柔尽显
把最最秀美的一段
留给了怀川大地的云台山
此时
深秋的太行山
层林尽染,红叶似火
深沉的母亲河
滔滔东流,昼夜不息110岁的学府,被山带河
有如明珠,挺拔巍峨
镶嵌在高山大河之间,熠熠生辉
肇建.因矿而生
太行之阳,大河之东
镶嵌在高山大河之间的学府
有着母亲河一样的柔韧
偏居小城,历经风雨而自强不息
有着太行山一样的坚守
服务能源,风云变幻而不忘初心
鸦片战争,英美用坚船利炮
敲开老大帝国的大门
甲午战争,昔日的老师一败涂地
洋务失败,维新失败
边境狼烟四起,国内民怨沸腾
古老中国这艘大船,千疮百孔
东缝西补的裱糊匠,疲于应付
最后,撒手人寰
太行苍苍,大河泱泱1909年3月1日,料峭的春寒中
一场简朴的开学典礼正在举行
二十位年轻学子
昂首挺立在简陋的校舍前
与五位教师一起
齐声发出“矿业救国”的呐喊
呐喊着:引新学泽被华夏
呐喊着:办教育传承文明
这呐喊冲破末日王朝的黑暗
这呐喊冲向现代工矿文明的明天
这呐喊激励着焦作路矿学堂
于筚路蓝缕中
开创矿业高等教育的新纪元
这呐喊激励着焦作工学院
于栉风沐雨中
与国内工程学府相颉颃
这呐喊激励着焦作矿业学院
于砥砺进取中
负起煤炭科技进步的光荣使命
这呐喊激励着河南理工大学
伴随着新时代的强劲节奏
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频共振,同轴共转
颠沛.坚守初心
焦作路矿学堂
与她所诞生的这片土地一样
屈辱备尝,多灾多难,命运多舛
首期学生毕业之后
英福公司无故撕毁合同新生的学堂
办学经费屡屡中断
然而,不论是河南福中矿务学校
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
还是三脉汇流的国立西北工学院
不论是偏居太行山下的古城山阳
还是避日寇之战火
勇挑国难为中华民族保存教育火种,而一路西迁——
—在西安端履门,在天水水月寺
在城固古路坝,在洛阳关林
在郑州河阳街,在苏州平江路
虽然辗转四省,迁址十次,九易其名
但是,一代代理工学人,一届一届莘莘学子
始终抱定力,服勤劳,爱名誉
勘测远历途程,作工下探幽邃
不慕仕途,不辞劳苦,舍易就难
在颠沛流离中,坚守初心
在战火纷飞中,救亡图存
坚定不移地高高擎起“矿业救国”的火炬
以坚如磐石的信念,一往无前的勇气
向国人宣告:“焦土抗战,最后胜利属于我;
工程建设,当前责任不让人”
奏响了一曲可歌可泣,悲壮苍凉,慷慨激昂
令无数后人感叹的教育最强音
“矿业救国”不是一句空话
勤勉求是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建校之初,即延请洋师教授
人才培养更是远仿欧美之成规
近应社会之需要
许沅、李鹤、张仲鲁、张清涟等
一位又一位教育名家勠力接续
先后主政学校
蔡元培、李文浩、翁文灏、孙越崎等
一名又一名国之耆宿四方辐辏
担任学校董事
丁观海、张伯声、李钟美、李善棠等
一批又一批矿学专家鸾翔凤集
受聘执鞭开讲
“教授专授所长,学生蔚为国器”
焦作工学院学术精进,蜚声中外
好学力行,是蔡元培先生对学校的赞誉
蜚英腾茂,是梅贻琦先生对学校的褒扬
“东方的科罗拉多”声名鹊起!
重生.矢志矿学
煤炭
是黑色的金子,是工业的粮食
在深埋的地下沉睡万亿年间
依然保存着光明的火种
在重见天日那一刻
为人们照亮黑暗,驱赶严寒
1949年,在苏州解放的隆隆炮火声中
百折不挠的焦作工学院
终于迎来新生
重回桑梓故土焦作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家战略需要
学校坚决服从国家高校调整
一分为三
一部前往沈阳,一部前往天津
留在焦作的五分之一教工
在学校原址继续办学,从此
焦作矿院师生在太行山下,在母亲河畔
在中原大地,在焦作这片热土
不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百废待兴
文革期间的艰辛探索
还是改革开放后拨乱反正
焦矿人初心不改,矢志矿学
坚持服务国家煤炭工业
一路自强不息
一路披荆斩棘
彭立世、杨力生等教授
几十年如一日的苦心孤诣
瓦斯地质学在这里起源
第一张全国煤层瓦斯地质图在这里绘就
第一部瓦斯地质专著在这里出版
吴贤涛、胡斌等教授
几十年如一日的焚膏继晷
中国痕迹学研究在这里发端
袁世鹰、汪旭东等教授
几十年如一日的潜心研究
10千伏直接下井供电技术在这里诞生
永磁直线电机统一解析理论在这里创立
第一台磁悬浮无绳提升系统在这里发明
……
一代代焦矿人
就像一块块乌金般的煤炭
燃烧自己,释放炽热的初心
向着科技高峰不断奋勇登攀
为河南,为中南五省,乃至国家能源事业
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输送了一波又一波优秀的人才
新世纪.跨越发展
世纪之交
高等教育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
在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
一路快速发展的焦作工学院似乎触碰到了前进的天花板———
300亩的老校区
与全校师生的雄心壮志相比
实在太过于局限
面对省内外高校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局面
面对那么多双
求知若渴,好学不倦的双眼
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是固步自封,坐等机遇流失,小富即安?
还是解放思想,抢抓历史机遇,奋力发展?
焦工人以科学审慎的态度
敢为人先的勇气
时不我待的使命感
急流勇进,排除万难
果断决策在河南省第一家征地建设新校区
第一家投入使用新校区
办学空间的拓展,一举顶破了
制约学校发展的天花板
沐浴着新世纪的阳光
乘着高校扩招的东风得
益于新校区建设的日益完善
理工人齐心协力
一次又一次牢牢地把握历史机遇
用如椽巨笔在
河南高等教育史上
谱写了一篇篇锦绣华章
获得博士授权
形成本硕博多层次办学新局面
本科评估优秀
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进一步规范
实现省部共建
安全、地矿学科优势更加突显
入选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学校发展进入新阶段
兴办医学教育
社会服务职能进一步拓宽
安全学科进入A类
学科建设领跑河南
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桃李满园
科技创新凯歌高奏,捷报频传
刘先林、邹友峰、郭增长等教授
研发数字航摄仪器,为测绘装上千里眼
打破国外垄断,把地球拍进相片
张子敏、高建良、王兆丰等教授探
究瓦斯地质规律,破解瓦斯治理难题
誓除瓦斯“虎”患,保障煤矿开采安全
赵波、苏现波、孙玉宁等教授
发明一项又一项实用新型专利
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110年初心不改
110年风雨沧桑
110年逐梦前行
110年奋发向上
110年来,从占地面积8亩到4000多亩
从首批招生20人到招生超过10000人
从行业院校到通用工科
再到综合性大学
一年年接力奋斗
一次次华丽腾飞
一次次跨越发展
诞生于美丽焦作的河南理工大学
成为教育部本科评估专家交口称赞的
“小城办大学的典范”
110年弦歌不辍
110年薪火相传
110年立德树人
110年使命在肩
110年来,从河南理工大学这所巍巍学府
走出了武怀让、李金明、王明义、霍金花等
一大批为国为民的人民公仆
培育了师昌绪、傅恒志、张沛霖、张铁岗等
一大批勇于创新的院士学者
造就了尚海涛、王祥喜、郭金刚、刘银志等
一大批有家国情怀的企业家
更有30余万缤纷桃李
绽放在祖国大江南北
芬芳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新时代.再铸辉煌
与国家同呼吸
与民族共命运
从来都是一所大学的担当与责任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矿权
1909年,与英福公司几经艰难交涉
焦作路矿学堂在国事危艰中诞生
1949年,在国民党反动派败退台湾之际
焦作工学院在艰难抗争中迎来新中国的黎明
2019年,在新时代的呼唤声中
110岁的河南理工大学依旧动力澎湃
正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地
带领3000多位勤勉求是的教工
40000多名好学力行的学生
30多万明德任责的校友
不忘初心再出发
牢记使命勇担当
以团结作帆
以奋斗划桨
在新时代的浩荡东风中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大船一起
乘风破浪
加力远航
追逐梦想
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