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书香,且读且思行
——2019,在读书中前行
年,隆重而来,悄然而去。过年就像龙卷风,一转眼春节假期就过去了。走过了一年,丰富了阅历,加深了回味;长大了一岁,多一轮成长,少一些迷茫。
送别了冬寒,迎来了春暖。开学了,身前是诗和远方,身后是家和故乡。为了走向远方,我们又一次告别家人,离开家乡。其实,离别都是对家人最好的报答,也是对家乡更深的眷恋。
指缝太宽,时光太细。转身回望,我第一次远离家乡的日子已经飘过了近40年。那是1979年,恢复高考的第三年,因上大学第一次独自远行,告别家乡,踏上了“读书改变命运”的人生旅程。
说起读书,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学读过的《高玉保》,书中“我要读书”和“半夜鸡叫”的故事,对我们这一代人影响很大。在那个贫穷落后、“书比盐少”的年代,渴望读书,好好学习,就是那时燃起的梦想。
读书当立志。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其读书的志向就是“跳出农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说句心里话,当年苦读的最大动力,就是想逃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劳作,渴望看一看“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长城,期盼走一走“六亿神州尽舜尧”的神州。也正是考上了大学,才第一次坐公交乘火车、第一次进城市逛公园、第一次感悟离家的孤独、第一次流下思乡的眼泪,后来又有了第一次进首都游览长城、第一次坐飞机漂洋过海。这些“第一次”,都得益于读书,也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最大实惠。
进入大学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时代精神,激励我们刻苦学习,勤奋读书。那个年代的大学,根本没有“逃课”、“挂科”、“清考”这样的热词。“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学习氛围,是大学里最深刻的记忆,也是我们这代人“大学后”人生发展的精神动力。
大学是培养读书人的地方,是成就人生的起点。时代变迁,但读书的初心没变,读书的本质是不变的,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从古人所言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到我们熟知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再到哲人讲“读书是在与智者交流,读书是走向高贵的最低的门。”如此等等,都是教诲我们读书的重要。
如何读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读书主要是为了获取知识,增长见识。读别人的经历,丰富自己的阅历,读书的益处举不胜数。有人说,读书是心灵的旅行,读书是进步的阶梯,读书是看世界的捷径,读书是修养的法宝。这些都是对读书的表白。
读书长志气,阅读长才气,读书可以提升人品的气场,增强人格的磁场,拓展人生的职场。读书在一定时候会改变习惯,提升人气,转换人生轨迹。阅读经典名著,更是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读书的一种境界吧。
读书要有三境,心境,意境,佳境。
首先读书要入心。要有“读书破万卷”的心气,用心去读书,愉悦心情,静养心智。静下心来,手捧一本书卷,享受一份宁静,心情在文字中穿梭,伴随情节起伏,或会然一笑,或情感泪眶。你可以在读书中看世界,也可以打开人生真谛的窗户。
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心抚卷的时候,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令人眉飞色舞,身心放松,独享其乐。读书可以开启心智,让我们明白做人的道理,感悟奋斗的真谛,懂得彩虹都在风雨后。
其次,读书要入意。要懂其意,悟其道,真正懂得“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寓意。读书的收获潜移默化,读书可以让我们登高望远,拨开“山穷水尽”,探寻“柳暗花明”,辨析“庐山真面目”。
世上书卷千万册,经典流传无时限。读一本好书,不仅可以看到书中的风景,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大千世界。在读书中拓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洞见,提升“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底气。
读书还要入神。读书是一种精神运动,与书卷共鸣,与智者对话,让心胸豁达,让书香拂沁心灵,这就是读书的一种佳境。书卷像太阳,书香如空气,总有一天,你读过的书会化作你健康成长的营养。
读书能醒人,在阅读中会愈加明理而豁达,睿智而淡定。“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能获取“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精神食量,在书卷相伴中调养心情、升华灵魂,在书香中丰富涵养、提高境界。
读本好书不亚于一场盛宴。日积月累的读书,就如春花秋果,傲雪梅花,身上多了书卷气,人生多了书香味。江南古镇上有一副对联:“世上数百年老家,全在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读书不读书,将会有不一样的人生。读书不苦,不读书的人生才会真苦。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为了诗和远方,“咬定青山不放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在读书中做好自己,成就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