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团,我的月亮与六便士


  

英国小说家毛姆曾以逃避现实的法国作家高更为原型创作了《月亮与六便士》。留下了一个人们反复思索的问题:虚幻、理想的月亮与具象、现实的便士,两项交织,我们该如何选择?曾经我也在迷茫,但我很幸运,最终找到了自己完满的答案——记者团。  

我的记者团并不是唯一的。在中国,千千万万的高校里都有类似的组织,可能叫记者团、通讯社、或者是新闻站。如果要给它们找一个共同点,那其中之一便是其中都有一群加入高校宣传队伍的学生记者。  

大学生记者可能是校园内最辛苦的群体之一。大学生课余时间有很多事可做。打开手机追剧、看综艺,来盘吃鸡、王者荣耀……这些都比看一篇校内新闻舒服多了,更不用说抽时间亲手去写一篇新闻。你如果不了解有多苦,可以给你提供一个数字——北大校报通讯社的日均访问量只有500上下。除非出现了特定的宣传热点,这个数字基本上不会有多大变化。社会上有很多只会蹭热点的无良媒体,他们的数据要比这个好看得多。  

大学生记者就是这样的群体,坚韧不拔地存在着,并且在全国范围内都普遍做得还不错,因为大学里仍需要也离不开写校园新闻的人。如果你是一名想在无人机领域做出科创成果的学生,却无从知晓如何开始,你会不会放弃?碰巧你在校园新闻中了解到,你所感兴趣的科创在我们的校内一直做得不错,受认可、受赞誉、还有不错的发展潜力,你会选择虚度光阴还是付诸行动呢?  

校园新闻是强心针,潜藏的是无法衡量的正面价值,潜移默化中坚定了很多人的信心。大学生记者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新闻理想——希望自己的新闻作品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哪怕只能再多一个也很好。  

在大学生记者团这个务实的团体中,无论是文字记者、摄影记者还是新媒体记者,他们锻炼出来的技能总是被学校、被社会认可的。他们是我国新闻行业的后备力量,无数的大学生因学生记者的身份而与新闻工作结缘,而毕业后未从事新闻工作的人,也可以凭借待在记者团的锻炼,学会比其他人更早获得有价值的资讯,更快让别人认可自己的能力。  

于我而言,记者团让我剥离了功利和庸俗的现实思考,更积极寻觅大学生活潜在的可能性。这里相互点染着典雅的理想色彩,是一片富有生机的精神世界。这里只要有心,并不会缺少机遇和成长。  

新闻采编的过程中,我会和优秀的人接触,听他们讲述自己身上的故事。这促使我不断反思自身不足,不断调整出一个更好的精神状态。参加的活动越多,我越期望这些活动带来的辨别力、规范意识、礼仪意识、社交能力可以让自己成长为一个更优秀的人,也越希望可以像专访过的对象那样优秀,未来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  

每当接到采访任务,在高兴之余,我也会有点儿头疼。面对优秀的采访对象,如同聊天般简短又愉快的采访,转录音、标记新闻报道的要点,调整组织语言,最终完成通讯稿,往往会花费不少时间。语言不当、补充报道细节都算是小改动,重新选取立意角度、全篇推倒重来的情况并不少。刚开始这种大打击确实让我沮丧,但坚持下去,我获得的是切实的成长。对采访的掌握和对稿件结构的把控,给我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触类旁通,我学会了在专业课学习的课堂上根据老师语气变化而调整自己的注意力。读厚厚的法学教科书时,我也能比以往更具耐心。因为我开始发掘更多的潜在联系、找到一些不多但是值得关注的重点。  

曾经我迷茫于大学生涯,直到我在记者团得到了自己的答案。在追求理想的路上,记者团这条路并不是平坦没有崎岖,也不是秘而不宣的捷径。它让我随时可以一眼就看到最勤奋实干的人和最碌碌无为的人之间有何差距。  

在记者团的日子,我总能保持着热情。因为我愈发明白,多付出的每一丝努力都在为未来开辟着更多的可能,人可以没有外在压力,但不能没有内在动力。

如今我仍是个不够成熟的学生。但我知道,在记者团,我可以有一个更充实、更好的明天。捡起了六便士,也摘得了月亮,我很喜欢在团里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