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中华艺术,承世间美德

访我校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决赛青豫非遗团队

传中华艺术 承世间美德

发表时间:2019-12-12  已访问次数:6


---------------------- 记者 王璐 实习记者 杜璞 ----------------------


    编者按:近日,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北京落下帷幕,我校两项作品在决赛中均荣获全国二等奖。其中,由我校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17级程梓鹏等学生共同完成的作品《非遗抢救后的生存现状及市场激活策略调研——以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荣获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及学术论文类二等奖。获此喜讯,本报记者第一时间对其团队进行采访。

    唤非遗热血,醒青豫之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是民族的瑰宝。然而,有许多的非遗文化正在因为各种因素而逐渐消亡,正是惋惜于此,我校部分爱好非遗文化的学生组建了青豫非遗项目组,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一开始,关于怎样保护非遗文化,这些热血青年们也是毫无头绪,但他们没有选择闭门造车,而是决定走出去——寻找民间的非遗传承人。经过漫长的寻找,他们发现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这颗遗珠。于是,他们开始对老一辈的文艺工作者和文化工艺收藏者进行面对面询问调查,对一些爱好者所收藏的文艺作品进行收集和宣传。受到来自艺术设计学院的成员的启发,团队决定通过开发木版年画的文创产品来提高大众的认识度,让木版年画重新回到生活!

    但什么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谈到推进项目所遇到的困难时,团队成员程梓鹏说:“困难肯定是有的,我们在开封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时,经常被人当成推销人员直接拒绝。去拜访非遗传承人做访谈时,有的非遗传承人觉得我们只是去完成一个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对我们不太友好。”但这种挫败感并没有让队员放弃继续保护非遗的初心,一次两次不行,那就多去几次。他们真诚的语言,为非遗文化而散发的热情最终感动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仙镇天成老店尹国全老先生。如今,这些困难已成为他们成长的印记、奋斗的徽章,朱仙镇天成老店尹国全老先生也与这个团队合作至今,见证了青豫非遗的坚持与艰辛。未来,他们会站在世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

    走创新之路,展青年风采

    “一路走来,记忆最深刻的事莫过于在中原工学院校内举办的年画展了。当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任鹤林老先生在现场印制年画,展览中还展出了清代以及年代更早的木版年画,更有我们团队成员自己设计的文创产品。看到同学们对木版年画文创产品投去惊艳的目光,我感觉自己所付出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团队成员鲁梦晓如是说。

    青豫非遗团队自参赛以来,就一路披荆斩棘,从校赛的“挑战杯”二等奖、“互联网+”的三等奖到省级“挑战杯”特等奖,最终冲进国赛。无数个准备赛事的夜晚,无数次实地调研的奔波,都化成了奔赴国赛的公路上,那一盏盏星灯。

    “挑战杯”国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团队各显神通,展示自己的创新思维。青豫非遗团队参赛成员代表河南青年,向全国的优秀创新创业青年们展现了河南青年的风采,采用朱仙镇木版年画制成的各种文创产品更是让人拍案称绝。当问及比赛的感受时,队长程梓鹏说:“一个字:累。从长达三个月的调研工作,到近一个月的通宵熬夜备战,再到赛场上的角逐,每一步都要靠坚持和定力做下去。但是累归累,比赛后得奖的那一刻,顿时觉得所有的坚持都是值得的。”

    当时,和青豫非遗同台竞争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其中不乏“985”、“211”知名高校的创新创业团队,更有清华北大的学霸们在场,竞争压力可想而知。然而团队临危不乱,用自己过硬的能力得到了许多参与者的认可。“挑战杯”决赛后,青豫非遗团队不但了解到了其他地区的非遗艺术以及同样致力于传承非遗文化的团队,还和其他地区的同学进行创新创业上的交流,学到了很多具有启发性、创新性的知识和思维。

    怀团结之心,做非遗青年

    这是一个有斗志的团队,他们发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每一位成员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热情,只希望团队能够走得更长更远。无论结果怎样,在这个奋斗过程中,每个人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虽然青豫非遗团队从国赛中载誉归来,但他们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在不断地创新,寻找能够传承非遗文化的更有效、更完备的办法。

    当谈到对团队获奖的感受时,团队成员刘嘉欣说:“这是我们项目组共同合作的结果,青豫非遗本质上是一个偏公益性项目,希望我们能在河南非遗文化的传承上贡献自己的力量。”程梓鹏则表示团队中所有成员都为项目付出了很多,项目的每一步进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共同努力。

    热爱中华文化,心系传统精神,青年为文化奋,团队正文化风。正如程梓鹏所说,所有的努力都会得到回报。相信在这样一群心系中国非遗的青年的努力下,青豫非遗能够越走越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