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枚校徽

五枚校徽

发表时间:2019-1-17  已访问次数:1


---------------------- 李长林 ----------------------


      1978年恢复办学以来,我校前后设计了五枚校徽,代表了学校不同的发展阶段。1987年,为了庆祝学校升格本科并更名“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校委托制图教研室设计一枚徽章,陈锦章老师亲自操刀进行设计,徽章是金梭型,中间的ZTI”字样为“郑州纺织工学院”的英文简称。
      在寻找校徽实物期间,黄晓丹老师翻出一枚很多人没有见过的校徽,经多方查询无人记得设计者了。在第二枚校徽设计者几乎被认作历史之谜之际,刘铮老师提供了重要线索,原来,学校为迎接建校35周年,发出通知,在全校范围内征集纪念章,时任电气系副书记的刘铮老师就动员有设计爱好的计算机88级学生薛健尝试,薛健同学联合陈刚同学一起设计出学校第二枚校徽。校徽的设计思想是:“闪电”代表电气工程系,“齿轮”代表机械系,“布条”代表纺织系。闪电成z字形,齿轮与布条成F字形,三个标志整体成Y字形, ZFY即是郑州纺院的拼音首字母。
      1995年,学校迎来40年校庆,为了筹备校庆活动,学校发起了征集校庆纪念徽设计活动,短短一个月内,就征集作品近二百件。经过学校专家评审,服设931班闪海龙、杨宇辉设计的作品荣登榜首(指导老师牛玖荣),经过毛本华教授与作者共同修改,我校第三枚校徽诞生,校徽整个外形像一个纺锤,由织物的最小单位纤维或纱线组成,三个角反映的是纱线上下沉浮的规律,意指我们的纺织院校特色,三个角宛如三双紧握的手,象征各院系之间、兄弟院校之间团结进取、共同合作;图案的中心是“郑纺”两字的拼音首字母,形状像一只展翅的鸟,象征学校的发展、腾飞。
      在建校50周年来临之际,学校决定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新校徽。除了我校艺术学院,一些设计公司也应邀参与,共提交新校徽设计样品100余份。学校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服装与艺术学院胡艳珍老师设计的校徽作品最终胜出。新校徽的外形为椭圆形,中心图案是“中”与英文首写字母“Z”为基本造型元素, “Z”演变为飘带形态,富有动感,与朝气蓬勃的人物形象,共同构成了草书“中”字,体现着中原工学院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
      从2012年开始,学校酝酿设计第五枚校徽,并作为校庆60周年的活动之一。初稿完成后,学校又通过召开会议、走访、邮件、函电等方式广泛征集在校师生、离退休老同志、校友等各方意见,征集到各方面意见建议770余条,艺术设计学院组建了基于校徽设计的“校园文化建设团队”,各自完善自己的方案,并对“中工”元素达成一致。2014年7月16日,学校邀请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张建琦教授、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郭建生教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王志敏教授、河南工业大学宣传部长朱立峰、中原工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凌士义教授对我校校徽修改稿进行了论证。2014年8月,将校徽修改稿征求香港、澳门区旗区徽设计奖获者、北方工业大学肖红教授意见,肖红教授提出修改意见并为我校设计了一套校徽方案。
      2015年4月学校党委会决定采用刘方林老师设计的方案,并要求刘老师参考各位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5月学校通过了校徽方案并予以公布。
      新校徽以“鼎”为原型进行创作,师法石鼓文与篆刻笔意,内含学校简称“中工”二字。图案上部的“中”字,恰如两个对坐的人,正在携手合作、钻研学问;标志图案的下部,既是“工”字,又与上面的图形合起来显现出“大”字,体现大学之大。整个文字图案,用笔圆中带方、端庄大方,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构成鼎的造型,雅致中不失厚重,体现着柔中带刚、刚柔相济的美感,兼具大气、亦不失文秀,与张海先生手书的苍劲有力校名文字,形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校徽力求通过“国之重器——鼎”传达文脉深厚的中原文化气息,同时体现出我校作为大学的深厚文化底蕴及身处中原地区所应具有的文化面貌。
      五枚校徽的设计过程,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中工人的理想与心血,体现着中工人弘扬传统、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加快发展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