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大 学 老 师 赵 德 润


2013 年,作者毕业 30 年后与赵德润老师相见
赵德润老师(右五)与 8011 班毕业 30 年合影留念(左)
赵德润老师 1986 年送于作者的照片(右)

编者按: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适值第 35 个教师节到来之际,编者选取我校校友李智信感念恩师的文章,以飨读者。 文章催人泪下,饱含着对恩师的浓浓谢意。 在此,编者既感谢校友的赐稿,也祝福所有的老师,节日快乐!

人这一生教过你的老师可能很多,对每个老师的印象也深浅不一, 多是能记住老师的若干件往事, 尤其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几件事,便是很值得回忆的了。赵德润老师就是这样比较深刻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我在愚作《老师的心愿》中曾记述了李正平老师 1980 年担任我们首任班主任,一年后李老师调郑州工作, 接替她的就是时任我们古代文学课的赵德润老师。 赵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 哪年到的商丘师范专科学校(今商丘师范学院)及以前工作情况我不甚了解,只晓得他是河南登封人,高大的身材,一副和善的面庞,戴着白色塑料框的近视镜,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

赵老师给我较深印象的主要是他治学的严谨、生活的简朴和对感情的重惜,以至我们毕业的 30 多年里,与老师仅有的几次见面中, 他的这些特点都鲜明地树立在我的面前,感觉愈来愈清晰、愈来愈高大。赵老师是一个把教授好学业看得十分重的人。 当年京城的求学给老师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功底,即便如此,赵老师每次授课前都要进行严细认真的备课,而且要做试讲。一开始我还不相信,有一天晚上自习课,休息时我在走廊路过中文科办公室, 隔着玻璃看到赵老师一个人站在办公桌旁, 面对着洁白的墙壁,口吐有声,手掌不停挥动着,像着魔似地在那里试讲。我有些被震撼了,难怪老师的授课那么引人入胜。

赵老师给我们讲课都是提前进入教室,就像演员早点进场酝酿一下情绪。上课铃声响了,他走上讲台,翻开平展的教案,板书上要讲的题目, 右手伸开五指捋一下耸立的短发, 便开始了忘我投入的讲授。“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老师抑扬顿挫地背述着屈原的《离骚》,阐释着其深刻的内涵, 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讲到此处,赵老师眼镜框抬起,向窗外的远处望去,那凝神静思的神态宛若汨罗江边忧国忧民的屈大夫了。

尤其令我们难以忘记的是赵老师讲授孔稚圭的《北山移文》。 他背述了原文中描写假隐士刚上山“排巢父、拉许由、傲百氏、蔑王侯”,而一旦“鸣驺入谷、鹤书赴陇”,便马上“形驰魄散、志变节动”之后,双手比划着讲到:这些人刚一进山里的时候,自命清高、嘲笑权贵,说“我不想当官,不想当官”,等到皇帝的聘书一下来,衣服顾不得穿整齐就往门外跑,说“去他的,走,当官去......”,活灵活现,令人击节。所以同学们私底下都说,每次听赵老师的古文课,简直就是一场美的享受。

赵老师简朴的生活时常令我们感动。赵老师教我们课时人正中年, 爱人在距学校三四公里外的地区中心医院上班, 四五个孩子都在求学年龄。那时刚刚改革开放,他们夫妇的工资都不高。 赵老师骑的是一辆有些破旧的羊角把“28 型”自行车,每日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 晚上常忙到很晚才回去;穿的衣服每进入一个季节基本都是“老一身”,尤其夏天的“的确良”白上衣、黑裤子给我们的印象最深,周一到周末,天天穿着它。夏天是容易出汗的,可赵老师进了教室身上并没有多大的味儿, 同学们感到奇怪。课下才听说,原来赵老师是晚上把衣裤洗了,早上晾干了穿上再来上班,同学们知道后心里都酸酸的。有一次上课,坐在前几排的同学发现赵老师裤子腿张开了一条口子,一走动忽扇忽扇的,可老师像不知道似的依然娓娓地授课, 有的同学捂住了嘴想笑。下课后班长跟着赵老师到了办公室,回来同学们才知道, 赵老师是上午第一节课,天不亮就来学校准备,因眼近视厉害,路上骑自行车摔了一跤,划破了裤子,小腿也受伤了, 可他坚持着像往常一样把课讲完,不想让同学们看出来。

赵老师对亡妻的怀念让我终生难忘。1986 年的一天,我毕业到外地工作三年后到商丘出差,办完事突然特别想回母校,特别想看看教过我的老师。 于是下午便向母校走去,到了学校就打听赵老师在哪儿。

我那时在班里虽不是个出众的学生,但毕竟离校时间不长,赵老师还是记得,不过老师这时已是学校副校长了。 我在他办公室聊了一会儿欲告辞。 老师问我住在哪儿?我说准备找个招待所。老师不让,说“跟我住家里,我一个人,宽敞。 ”我正纳闷儿,不一会儿, 老师就带我来到了他的住所——一排平房中的两间通房。 老师告诉我,他的爱人患病去世了,孩子们都在外地上学,他平时就一个人住在学校里,这样工作方便。打开门我跟老师进去,屋内一张书桌,地上一个支着烟筒的煤火炉,里面靠墙放着一张大床。老师拉开灯,床头上的一个木盒子一下把我惊呆了,那分明是一个骨灰盒,上面贴着一张照片。我愣在那里不知所措,老师叹口气,“她照顾家、带孩子,吃了不少苦,可惜走得太早了。我不忍心她一个人孤单,就放在床头上一段时间。 ”老师说着,眼圈儿有点湿润。

老师做的晚餐是一份炒菜、一锅白开水煮挂面,我倆每人一碗拌上炒菜,边吃边聊着。 赵老师虽然只当了我们一年多班主任,但对班里同学比较了解。他叙述了几个同学的特点、又讲了些趣事后,像是寄语、又像是祝愿似地说:“你们这个班同学很有潜力,将来会有不少人有出息的。 ”

晚上休息时老师问“智信,你住这里怕不怕? ”我说“不害怕”。于是赵老师和我就躺在他那张大木床上, 头顶就是师母的骨灰盒。我对老师说,上学时有次去地区医院我曾经见过师母一面,很慈祥和善的。老师像是回我的话, 又像是喃喃自语:“她人很好的,把孩子们培养出来,作了不少难。我成天忙教学,都是她在操持家。可就是这个病,守着地区中心医院也治不好……。现在家里条件改善啦,她却走了……”黑暗中我看不清老师的脸,但我心里沉甸甸的,想着老师一定在流泪。

自那次在母校和赵老师分别后,转眼已过三十年。其间有过两次与老师的团聚,都是我们班在商丘聚会邀请老师参加。 第一次是 1999 年 9 月,老师当时退休时间不长,身板挺直,与我们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第二次是 2013 年 4 月, 赵老师年届八十,行动已经不便, 但在同学们的搀扶下仍坚持来参加我们的活动,足见他对学生、对我们这个班的关心。老师落座后一讲话,像换了个人,思路清楚,吐字准确,依然是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当年的课堂上,令我们感动不已。

这就是我大学时的第二任班主任赵德润老师。人如其名,“德行润泽万物”,“以德行启发教育人”是老师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这些学子们对老师永久的敬仰!

作者简介

李智信,河南商丘人,1983 年7 月毕业于商丘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 现为河南省诗歌学会理事,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作家协会会员,中原油田文联副主席、勘探开发研究院党委书记, 河南省诗歌创作研究会商丘分会名誉会长。 诗歌、散文散见于《河南日报》《奔流》 杂志、《河南诗人》《今日文艺报》《郑州日报》《商丘日报》《中原石油报》和《奔流》网、《河南思客》自媒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