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涛:乡村教育二十年

一九九九年,商丘师专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周波涛回到老家兰考县, 在一所偏远的乡村中学当起了一名政治代课教师。那一年他怀着紧张、 忐忑又兴奋的心情站在乡村中学的三尺讲台上,怎么也没想到,他的教师生涯从那里起步且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个春秋。
乡村教师,一直成了周波涛到现今为止的标签。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自卑,相反,他为自己是一名乡村教师而自豪。 农村教育水平低,教育环境差,师资力量薄弱、待遇偏低等现状,周波涛也曾抱怨,但想想如果没有千千万万扎根乡村的教师, 怎么能改变影响寒门子弟的命运呢, 就像自己一样。想到这些,周波涛把满腔的热血和激情挥洒在乡村教育的土地上, 为像自己一样的寒门子弟奉献教育力量。
从代课开始,周波涛在乡村任教是苦乐相伴、单调乏味与充实有趣并存。当初代课的农村中学距离乡镇村庄都比较远,位于一个四不邻村的田“中,一条坑坑洼洼、泥泞不堪的乡村土路从校门口经过。 初踏进校门, 主干道两侧苍翠的柏树像排列整齐的士兵,它们好像说院“进来吧,欢迎你这个教育行业的新兵。”教室掩映在一片绿意盎然的树林之中,这里质朴、宁静,又温馨,是一个学习和教学的好地方。 这里的家长憨厚淳朴, 孩子们求知若渴的双眸像水晶一样晶莹剔透。
周波涛每周骑车回家一次,由于当时校门前的是一条土路,路面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根本无法骑车。穿上胶鞋行走也非常困难, 泥巴沾的拔不出脚来。星期天只有晴天的时候才能回家。二零零一年, 他由一名代课教师正式成为在编的人民教师, 但少的可怜的乡村教师工资有时却不能按时发放,拖欠几个月、半年也是常有的事。
乡村学校没有“做大做强”、“建设一流学校”的宏伟目标。 有的是大学时代“学高为师,德高是范”的深刻铭记,有的是像老农一样踏实实干, 有的是乡村教师乐于奉献、昂扬向上、扎根农村、甘为人梯的崇高精神。 和大家一样周波涛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周波涛在那一段累又充实的快乐时光里, 听着孩子们充满乡音的朗朗读书声, 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清澈如泉水般的眼睛,享受着上课前孩子们叫出来的“老师好浴 ”,感受着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农村教师队伍令人担忧,优秀年轻教师缺乏,学科结构不合理,存在主科教师带多门副科的现象。二零零零年,周波涛担任初中三年级的班主任, 同时又承担了两个毕业班政治和历史的教学任务。 他感到肩上责任重大,感到了学校、家长和学生对自己的信任。 一定要尽全力把孩子们送到理想的学校去,不辜负他们的期望。他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从早到晚都与毕业班的孩子们摸爬滚打在一起。 每天忙碌于办公室、教室和寝室之间,除吃饭、睡觉外,几乎把其他所有时间都用在了研究教材、教参、模拟试卷、上课和辅导学生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的中招考试,他所带的班级均取得优异成绩, 其中历史考满分的就有六七人,平均分更是远远超越了其他学校,当年他荣获了“兰考县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乡村小学教师严重欠缺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离县城较远的小学,周波涛家乡的学校就是如此。 村委及村小学校长几次央求他回去教小学。 他认为在哪里都是教书育人, 乡村小学再偏远也得有人去啊浴孩子们也得有老师教呢浴他一切听组织的安排,就这样二零一二年九月,他回到了家乡孙庄小学成了一名小学老师。
从开始从事小学教育至今,周波涛先后担任过小学一年级的数学, 三四年级的数学,五六年级的语文及品德等课程。教一年级数学时,由于没有足够的耐心,周波涛认为教学生两三遍就会了,实际不是这样,学生一交作业和做课后习题, 就会出现不会或做错的情况。 这使他认识到讲课时除了用实物给孩子一遍遍演示, 还要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教孩子。不要怕麻烦、不能心急气躁,要端正态度,有耐心,改正方法后,效果很快就出来了。七年的小学教学使他认识到院在小学要把学生教会教好,并不比教中学的学生轻松容易。相反,教小学比教中学更能考验一名老师的爱心、 耐心与责任心。
作为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周波涛秉持着爱是师德的灵魂、核心。农村留守儿童现象严重,孩子缺少家庭的关爱,他就把学生应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待, 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 “差生不但不能被歧视,更应比别人得到更多的关怀、关心、关爱。 让他们意识到老师并没有放弃他,还在时刻关注着他、激励着他、爱护着他。这样就能重新树立学好的信心和学下去的勇气。”在小学教三四年级的数学课时周波涛就是这样做的,所以这两班学生的数学平均分非常的高。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是周波涛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责任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没有责任心的老师,怎么能把学生教好呢钥教师干的是良心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不管有没有校规校纪、法规法纪的约束,都要上好每一堂课,对得起良心,对得起教师这一称谓,不能误人子弟。 他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做的。
周波涛回想二十年的乡村教师生活,苦乐相随,但从没后悔过最初的选择,在乡村课堂上教书育人, 把寒门子弟从农村送到城市。 周波涛依旧有信心在乡村教育道路上再干二十年。
(李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