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一个方向奔跑——新准铁路公司“智慧包神”建设工作一瞥

推荐表:一群人.jpg

时间的光,总会投射奋斗者。

经过近两年的构思、探索、实践,新准铁路公司“一机一档”工作,终于接近尾声。

而将时光的钟摆拨回2017年6月,还只是一纸规划的“一机一档”,在众人饱含期望的同时,也面临困难重重。

一种新生事物的诞生,终归有不可替代的理由。

“一机一档”便是如此。

新准铁路公司从开通运营起,就陷入了无煤可运的困境,企业连年亏损,2015年下半年被国资委列为“特困企业”。

唯有变革才是生存之道。

秉承“内外兼修”原则,始于困境、勇于探索的新准铁路公司主动“坐商”变“行商”,一方面积极寻找货主煤源,另一面针对人少设备多的现实处境,努力构思管理新路子。

就这样,煤源“外口”透出曙光的另一端,“高科技、无人化、自动化”来代替传统铁路人海战术的“一机一档”应运而生。

用新准铁路总经理助理姜大佐的话来解释,“一机一档”就是要将新准铁路128公里上所有行车设备登记在册,一个机器一个档案,身份唯一。设备数据再通过安全云管理系统的“最强大脑”,能够精准分析现场情况来作出决策信息,高效指挥现场作业,预控安全隐患进行报警等等功能。

创新之路,总是以艰难开始。

面对人员紧张、运输任务繁重、上道采集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安全高效依靠人工徒步完成沿线所有设备信息的采集,新准铁路公司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商榷可行性的推进办法,各个分管专业的负责人频繁到现场参与采集,终于确定出一套切合实际的常态化制度。

成功,总是源于信心。

正如当初构想,勾勒出“智慧铁路”蓝图,决心在科技保安上先行一步的2017年6月初夏般热烈。

“我们要实现生产一张图,安全真正做到闭环管理。”那个夏天,姜大佐对安全云管理系统充满信心。

何为云管理?

信心总会夹杂些许疑问。

作业人员在一个“大感知”系统笼罩下进行劳动组织,而这个系统包括智慧调度、智慧分析、智慧生产、智慧检修、智能评价五个维度,它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使用与人工智能的深度交融实现安全的闭环管理。

“这两年,我们围绕安全管理系统做了很多工作,不断在优化他,提升它的实用性,一机一档就好比是砖和水泥,我们手里有的只是图纸。”

规划图如何转变为施工图,难题摆在面前。

新准铁路公司根据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运算需求,经过反复推敲,最终确定按照“精确检修、精准检修、精益求精”的三精原则落定“一机一档”建立要求,工务设备按照“一轨一档”、电力设备按照“一跨一档”、“一杆一档”、“一缆一档”建立。这意味着每个专业必须徒步走完新准铁路这128公里,摸清每个设备的状态。新准铁路公司副总经理代富强常常在叮嘱采集人员要认真干事扛起安全的责任。“一机一档数据是基础,到最后每个分管专业负责人都会将一个个档案审查,归纳合并,要干就要有个样子。”

有了大方向,实施过程是关键。如果采集数据出错,一整套安全管理系统就形同虚设。新准铁路公司立即成立采集组,由公司总经理助理姜大佐担任组长,生产技术室各工种专工分别担任5个专业组负责人共同开始“一机一档”的建立工作。

2018年9月底,海勒斯壕南供电工区优中选优组建10人小分队,踏上征程。

“这半年多,几乎是满负荷状态,白天出去采集设备信息,晚上建立电子档案。”小分队成员海勒斯壕南站供电工长曲瑞斌回想起当时,依然感慨万分。

要依靠人工统计沿线所有设备信息数据,将每一台设备的现有状态全部登记在册,一个设备建立一个身份档案。十个人,每日早早迎着朝阳乘坐公务车摇摇晃晃进入区间,司机将他们放在起点又赶着去接送另一波儿人。曲瑞斌一手拿着尺子,一手提着中午要吃的火腿肠和面包,区间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一干就是一天。

“仔细核对图纸,注意人身安全。”在简要的碰头会后,每个人按照早交班会的分工开始各自工作。一根接触网支柱上大概有近50个材料配件需要一一记录在案,一个配件又需要记录全生命周期,包括生产日期、厂家、ERP编号等等琐碎的项目。

“大家吃饭吧,休息会儿。”三三俩俩凑在一起躲到附近的排水沟,躲避寒风,拿出随身带着的干粮随便充饥便接着干。

落日的余晖逐渐洒向大地,陆续踏上归途的背影也稍显憔悴。

面对办公室电脑短缺,大家就从家里带着笔记本来办公,每天5公里的推进,几百个电子档案的建立成为这群人的常态。

“大家晚上想吃什么,我去弄,晚上一起按表格分类建立电子档案。”夜晚,海勒斯壕南综合楼黄色的灯光经常亮到夜半。

在采访过程中,曲瑞斌拿来三个移动硬盘告诉我,“一个是接触网设备的,一个是变配电设备的,一个是电力设备的。”

三个移动硬盘,上万个文件夹,支撑起了“智慧铁路”大数据的脊梁。

如今,外出作业的电务人员手持一部类似手机大小的终端,在作业前,只要拿出手持终端扫一下设备,就会出现你今天所需的检修内容,比如:请打开机盖,请拧紧螺丝,请清理箱盒。指示你一步步按照标准化流程完成作业,关键作业部分终端还会要求你进行拍照留存检修记录。每干完一项手持终端就会显示任务完成,你的作业是否到位,系统都会有体现。

不仅是你的作业内容,你的位置,行动轨迹都会显示到电脑屏幕上。

这样一来,即使不到现场,也能随时掌握作业人员动态,通过搭载智慧铁路的建设,推进了管理模式的变革,现场生产动态设备状况更加“透明”。以前检修设备靠频次如今大数据分析“对症下药”,风险管理进一步强化,设备检修运维更加科学,这一切带来的是现场工作量大幅度下降、材料仓储更加合理,劳动定额更加准确,质量评定有迹可循,经济效益进一步凸显。

就这样,一群人,一个方向,努力奔跑。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当到达成功彼岸时,过程的艰苦便成为煮沸微笑的火焰。

如今,看着5个专业“一机一档”工作陆续结束,安全管理系统也愈加完善,当初作为重要技术成员的曲瑞斌心里别提多高兴。

六月的微风轻抚过长长的铁道线,屋内还在低头核对资料的曲瑞斌站起伸伸懒腰,望向窗外的一件件设备,心里的数字也像列车轮对般翻滚……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