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红色印记
杨士俊
我家珍藏有延安时期的两张毛泽东主席木刻像。这两张毛泽东主席木刻像,是我的伯父杨廷宾1945年在延安的作品。伯父杨廷宾是延安时期的老革命家,一位鲜为人知的版画家。
这两张主席像,一张是1945年4月23日,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党代表大会,5月2日延安解放日报全文发表了中外闻名的毛泽东主席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随同重要报告,刊登了毛泽东的木刻像。另一张木刻毛泽东主席像的套色火柴盒贴面,贴在火柴盒上,由中共中央党校送给每位“七大”代表。这一盒小小的火柴,在当时延安可是稀罕物,至今保留的一张毛主席和周总理在中共“七大”会议时的合影中,毛主席手边就放着这样的一盒火柴。
这两张木刻像,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现状。在经济困难的延安时期,没有任何制版条件,也没有照相器材,只能手工木刻。这要求木刻的线条简明,才能有较好的印刷效果。
伯父杨廷宾在回忆中这样写道:“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的前夕,中央党校的一位干部找我给他们学校设计一个赠送七大代表火柴盒的贴面,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各种物质奇缺,特设法自制了一批火柴送给各代表使用。我根据党校对火柴盒要求的尺寸大小,设计了以毛主席像为主体的套色火柴盒贴面。图(二)毛主席木刻像是我临时刻制的,黑色字是用铅字排上去的,另外还刻了以深杏黄色为主的四边框,并刻了以浅杏黄色为底色木板。中央印刷厂的厂长祝志澄,特派一个从上海来的印刷老工人使用脚踏小圆盘机精心印制,我也始终站在圆盘机旁张张监视。”
杨廷宾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版画家。他曾和古元、力群、马达等不断在解放区书报杂志上发表作品,多为木刻人像插图。延安的《解放日报》、《前线日报》、《中国妇女》都有他的作品。有的虽未署名,但可以从作品下角他所刻的“宾”或“Y”字看出。他的画技造诣很深,对人物形象刻画入微,造型准确,简洁明快,刀法灵活生动。
杨廷宾是河南南阳人,1910年生,1925年考入北平中法大学附设的西山中学读书,1926年由同班同学王冶秋(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毕业于徐悲鸿任院长的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后回南阳子女中学任美术教师。在此期间,他受台静农(鲁迅挚友)、王冶秋(鲁迅朋友)委托,为鲁迅收集南阳汉画,他多次到南阳、新野、唐河等地考察,丰富的版画基础,使他发现了不少汉画像石,并和南阳友人一起为鲁迅先生收集有价值的拓片二百余幅,为鲁迅融贯中西、古为今用扶植中国木刻提供宝贵材料。1937年到延安后,曾在中央出版发行部做美术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过松花江省报的副社长,黑龙江省科学院副院长。1964年调北京中国美术馆任副馆长,全国美协党组成员。
1983年,老人离职休养。2001年4月因病治疗无效在京去世,享年91岁,骨灰埋在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政协南阳市委代表家乡人送一花篮,挽联上用隶体大字写着:“威望著宛城,英名永在传乡里;业绩照千秋,光热长存暖后人”。
在举国欢庆建国70周年的日子里,我拿出伯父延安时期的木刻作品,借以纪念当时革命的历史,正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年代。尽管历史已成过去,今天回顾它,使我们了解中国革命是经过艰难险阻的。缅怀老一辈革命家,愿延安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光大。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祖国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证明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只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老百姓生活才能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