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希望田野的支农列车

——集团公司开行“插秧专列”20年纪实

推荐表:

推荐表(娄健雄)_01.jpg

一年一度春耕忙,又到三江插秧时。

5813时许,绥化站站前广场,64顶帐篷集结搭建起的遮阳棚内,来自绥化市下辖20多个乡镇、村屯的务工人员席地而坐。他们大多是技术娴熟的插秧客,准备乘坐集团公司开行的插秧专列,踏上前往三江平原的淘金路。

三江平原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大、品质优良,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九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由于当地劳动力不足,每年春耕季节,来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绥化、北安等地的大批务工人员纷纷前往垦区进行水稻备耕、插秧。从2000年开始,集团公司坚持每年组织开行农民工插秧专列,将插秧大军及时运送到垦区春耕第一线。

服务20年,设备设施升级,插秧客也有了大变化

今年51岁的赵业胜是绥化车务段绥化站客运值班主任,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拿着喇叭引导旅客,解答问询,忙中有序。今年插秧专列启动后,这个站每天接发4趟前往建三江、红兴隆、前进镇等地的列车。日均旅客发送量从7000人次攀升至近1万人次。

从下午到深夜,从站前广场到候车室,插秧务工人员不断流。7日下午K7065次更是发送旅客2200多人次。我们安排务工人员在室外集结,分组举牌引导,组织他们通过快速通道进站,有序乘降。赵业胜介绍,春节过后,他们就启动市场调查,深入庆安、海伦、四方台、新华等县乡村屯,了解务工人员购票时间、张数、车次、到站等需求。列车开行计划下达后,他们又带着售票设备到各乡镇的田间村头现场售票,并且还公布便民服务二维码,方便务工人员扫码进群,解答疑问。

从最早的候车厅人满为患,到现在的广场凉棚秩序井然;从当年辗转几个小时赴车站熬夜买票,到如今送票下乡、手机订票,铁路设备设施的升级让插秧客体会到了便捷、舒适,插秧客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大变化。当年出来打工的人穿着旧军装,背着编织袋,满是皱纹的脸上透着疲惫,可现在很多插秧客穿着牛仔服,戴着太阳镜,有的女稻客还染了头发,涂了指甲,踩着高跟鞋……这日子越来越好了。谈到变化,服务插秧客多年的赵业胜感触颇深。

打工20年,搭乘致富专列,大伙儿一起过上好日子

8日傍晚,绥化市望奎县洪二村村民史霞和老乡们一起踏上开往抚远的K5131插秧专列,前往三江平原插秧打工。今年是她第20年搭乘专列走上插秧淘金路。

回想起20多年前,她跟随老乡初次前往三江平原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那时候垦区大开发,10万农民下三江。走公路得倒好几次车,车票又贵,大伙儿就都坐火车。站台上乌泱泱全是人,都拼命往车上挤,就怕赶不上火车。

2000年起,集团公司采取图定列车套跑临客的方式,在每年5月份至6月初,加开齐齐哈尔北安绥化前进镇,哈尔滨绥化前进镇的插秧临客。2012年,全国第一条支农铁路——福前铁路向东延伸至抚远,途经25个农场,为插秧客集中赶赴垦区提供便利出行条件,也为他们铺就了一条致富路。

65岁的四方台镇腰屯村村民王春学已经连续务工插秧25年,今年他又为村里的年轻人联系了用工农场,并且早早拿到了车站工作人员送来的车票。这让他喜不自胜,更对今年的收入充满期待。他说,近年来,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机械化插秧率达到96%插秧客再不像过去站在水里弯腰劳作那么劳累,但是补苗、机械操作等岗位对插秧客的技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插秧收入也越来越高。过去每天只有七八十元的收入,现在每天能挣到三、四百元。要是两口子一起去,半个月就能挣回1万多块。他要带着大伙儿一起过上好日子。 

开行20年,从服务到普法,为务工人员提供多重保障 

各位农民兄弟,下地干活儿前,一定要签订劳动合同,它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武器。”5  8 日,开往抚远的K5141次列车4号车厢里,门头过道挤满了插秧客。不论是坐着的还是站着的,目光都聚集在进行普法宣传的齐齐哈尔客运段法律顾问赵铎身上。 

专列开行20年,插秧客对其再熟悉不过。列车夕发朝至,睡一宿觉就到目的地。车上不仅有精心制作的广播专题节目,还有专人送水到座,他们觉得坐专列去打工,倍儿有面子!特别是近年来,担当插秧专列乘务的哈尔滨客运段、齐齐哈尔客运段、牡丹江客运段以及绥化车务段,提前与途经各农场、车站联系,为务工人员搜集用工信息,张贴在车厢里的用工信息板上,一些插秧客还没等下车就联系到了打工的东家 

今年,让插秧客更加意外的是,列车上还办起了法律讲堂,讲授的都是涉及他们自身利益,与合同签订、劳动法有关的法律知识。有的插秧客拿出小本本认真记录,有的干脆加了老师微信,方便日后咨询。 

老师讲得通俗实用,我们这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能听得懂。”38岁的林海燕今年头一次出去务工,本来她还有些担心自己摸不清门路上当受骗,她说,掌握了法律武器,心就踏实多了。 

开发20年,打通运输通道,两地经济共同迎来大发展 

昔日的北大荒,今日的北大仓。插秧专列每年为垦区运送大量务工人员,既解决了三江平原地区劳动力短缺问题,促进良田良种良法在农业绿色发展上的推广应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同时也带动劳动力富裕地区增加经济收入,实现两地经济共同迎来新的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三江平原垦区结合当地土壤和水文特点,提出发展水稻生产。绥化市发挥水稻种植技术优势,组织人员前往三江平原承包稻田,从事异地农业综合开发,带动大批老乡前往垦区务工,推广高产、高效、多抗的新品种,以及控肥、控药、控水等节本增效技术,提升土地产出率、投入品利用率。 

“‘插秧专列是保证我们异地农业开发的主要运输线和生命线。务工人员乘专列去三江平原打工,从事育苗备耕、农田管理等精细化劳作,水稻种植水平逐年提高。绥化市北林区农业农村局主任科员马先才介绍。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仅绥化市北林区就向三江平原输送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0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近30亿元。充足的劳动力加速了三江平原垦区种植结构调整,几年时间里,当地水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000万亩,产量也由过去每亩地80公斤提升至如今的600公斤。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江垦区后,对黑土地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寄予殷切希望,垦区农业生产越发热情高涨。插秧专列的开行,给垦区输送了宝贵的劳动力,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使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更有保障。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农业局副局长牛艳凯说。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