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州区打通致富道路最后一公里 村民不再守着“金碗”过苦日子
6月12日,三峡库区腹地重庆市开州区南门镇东阳村,几缕白雾围绕着山峦,犹如人间仙境。该村村主任万启兵一大早就来到观光果园入口,向山下开车上来的游客推销观光果园项目,这是该村第一个脱贫项目。
几年前,地处铁峰山风景区的南门镇东阳村全村2265人,有近一半青壮年在外打工,土地荒芜率高达80%以上。村民吃粮,大部分在外面市场上购买。2017年底,全村有建卡贫困户78户297人。而山背面的万州区,旅游地产和休闲产业已搞得如火如荼。
从2012年开始,在国务院原三峡办统一安排下,中国石油与位于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市开县(现开州区)建立对口扶持关系,并从2016年开始,派驻干部到当地挂职,与库区人民建立了更深的血肉联系。2016年,开州区开始扶贫攻坚,以产业园带农户的模式,以种植、养殖、果园观光等项目持续推进,经过两年多时间已初具规模。2017年,中国石油立项,投入300万元资金,建设多个项目,打通通向致富道路的最后一公里。
这些项目包括:新建生产便道2616米,新建防旱池1口、补修防旱池3口,配套建设完善抗旱管网设施,铺设采摘道路2602米。另外,还有农业观光园内建设公共厕所、接待中心、停车场、长廊等相关附属设施。
2018年7月,中国石油干部张晓冬到开州区政府挂职,推进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东阳村配套设施建设。张晓冬带领相关工作人员和镇政府干部、技术人员,做规划,搞协调,和村民们打得火热。他说:“村民们不能再守着金碗过苦日子了。”
看着村里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万启兵内心是喜悦的。通过产业化发展,形成1738亩种植园,瓜果飘香,土地活力被全部激发出来。目前,全村未脱贫户还剩14户36人。
2013年4月,开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郭伟在开州区白鹤街道办事处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沃柑和W·默科特柑,这些是从澳大利亚和墨西哥引进的品种。
在这个三峡库区最大的沃柑种植基地,人力资源的矛盾却一下子显现出来。郭伟介绍:到了采摘果子的时候,每天需要250人至300人。开州区每年有六七十万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在农村的都是老幼妇孺,人力严重不足。
2018年,中国石油在开州区实施白鹤街道沃柑种植基地山地果园单轨运输建设项目,单轨运输线5条长2000米。单轨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山地果园采摘期用工难的问题。郭伟说:“单轨铺设投入运行,以前装车的人力,可节约80%至90%。我们原计划继续流转1000亩至2000亩土地,因为考虑到人力资源不足,还在犹豫。这个项目投入后,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白鹤街道四胜村村民江有记,今年68岁,已经四世同堂。儿子、孙子、孙媳妇都在外地打工。前几年,他在广东帮儿子照看工地。沃柑种植基地流转了江有记家4.6亩土地,于是他回到老家。因为流转土地的农民,除了每年的流转费外,还有打工费。江有记说:“我家里今年光是在果园打工就挣了21000元。”
记者了解到,对村里的贫困户,政府让他们将自家的土地直接入股,每年分红,这也让贫困户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凡是贫困户,也会优先安排在沃柑种植基地工作。
2018年4月,重庆市开州区整体脱贫,按照国务院脱贫不脱政策的要求,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继续对重庆市开州区实施对口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