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惧世界级考验
——管道局全力做好川气东送管道迁改工程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淡雅的笔墨,描绘了荆楚大地的曼妙景色。6月22日,几十名身着宝石花标识的管道抢险人,来到了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产业园内的川气东送管道迁改工程施工现场。
迎接他们的,将是一项世界级难题的挑战。
五大挑战 谋定而动
由于武汉规划建设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需对区域内的13公里川气东送干线管道进行迁改。早在2017年,得到项目信息的抢险中心就开始了精心规划和持续跟踪。
从设计环节入手,现场踏勘、编制技术资料……究竟采用怎样的工艺工法?抢险中心向管线权属单位做了停输放空工艺和不停输封堵工艺的详细对比,并积极推介不停输封堵工艺。
川气东送干线管道跨越6省2市,总长2100余公里,年输气能力150亿立方米,是保证普光、元坝、涪陵三大气源实现外输的主要通道,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停输施工,不仅涉及到下游供气和上游气源外输,还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综合考虑了安全性、经济性、环境保护及管道局的施工能力后,最终,业主选择了双侧四封不停输封堵施工工艺进行迁改管线与原管线的连头施工。
本次迁改管道,管径1016毫米,设计压力10兆帕,X70级钢,开孔封堵施工压力7.5兆帕。在如此大口径、高压力、高钢级管线中实施双侧四封不停输封堵施工,在国内尚属首次,对抢险中心在技术、资源、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巨大挑战。
项目副经理王焕涛说:“这个规模的开孔封堵施工不仅是国内首次、亚洲领先,在世界范围内也比较罕见。”
川气东送管道的重要性,要求施工必须万无一失。同时,抢险中心自主研发并含有6项国家专利的水陆两用H1500型开孔机需要在7.5兆帕运行压力下连续作业近100个小时,对其性能、质量、安全性等均是全新考验。
“施工期正值长江防汛关键期,施工现场距长江大堤仅100米,对作业坑底处理、防汛应急计划和应急预案制定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员徐再冉说。
此外,施工能否顺利进行,还将影响到第七届世界军运会跳伞场地的建设和周家河泵站工程的开展,项目需在一个多月内完工,工期压力巨大。正值夏季,施工关键期35度以上高温天数达到90%,酷暑“烤”验对施工组织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保供、科研、防汛、工期、酷暑,面对五大挑战,抢险中心细致筹划、攻坚克难,汇聚精兵强将,明确施工计划,为打赢“世界级”挑战打下坚实基础。
项目落地以后,如何创效成为关键。谋定而动、“先算后干”是项目效益管理的起点,也是项目降本创效的标尺。项目部细致规划,做到了一算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必须达到最优;二算作业环节和顺序,优化整体布局,控制资源投入;三算直接成本,尤其是可变成本的支出,慎之又慎;四算管理成本,强化过程监控,管好关键环节。项目部在安全、质量、环保、进度等关键环节算“大账”,通过严格高效的管控,使工程始终保持最佳状态。
高质安全 创新创效
“项目开工前,准备工作十分重要。人力、设备、相关物资等,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王焕涛说,“每一个设备,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先经过研究性试验,以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进场前,主要设备的试验率达到了100%,尤其是极端状态下的模拟试验,涵盖了整个准备阶段。项目部利用模拟试验的机会,加强人员培训,大口径管道机械断管、消磁、中频加热、液压扳手使用等专项培训做到了全员覆盖。
为保证施工质量,项目部通过数据采集、尺寸匹配、主材第三方复检等,对工程所用材料按照标准规范进行了全面检验。
为全面落实长输管道质量安全升级管理责任,项目部制定了“培训不到位不上岗、隐患不排除不施工、风险不管控不作业”的QHSE工作管理原则。
项目实施初期,抢险中心安全总监贾志方到项目调研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给全体人员上了一节有针对性的安全课。徐再冉说:“我们对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把控,全员风险识别,在每一次作业之前,都形成大班组和小班组两次安全风险分析,每个措施和检查都做到位,才允许下一步作业。”
短短一个多月的施工期,覆盖全员的安全培训就组织了5次,作业检查表、质量检查表,每天的作业许可,班前喊话等环节,不光落实在书面上,更落实在了行动上。
项目部采用质量安全风险挂图作战,实现了安全管理关口前移,不断加强过程检查和指导、作业许可填报过程管理等,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同时,项目部以创新意识、创效意识,不断优化施工设计方案,强化对科技创新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跟踪。在此次施工中,自主设备的利用率达到了80%。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国产化设备应用、改进和升级,研发人员驻扎现场,对自主研发的国产设备不断调试和试验。在极端的工况条件下,自主设备经受住了考验,应用效果良好。特别是H1500开孔机,从“用起来”到“用得好”,做到了持续优化和不断升级。
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批施工工艺、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在化解生产难点、改进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等方面均有显著效果,为管道局技术服务领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个目标 党建引领
项目落地后,经抢险中心党委研究决定,成立了项目临时党支部。抢险中心党委书记刘格非介绍说,项目确立了“以党建为引领,助推重点项目实施”的指导思想,要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红色引擎”作用,实现了建一个临时党支部、开展一系列活动、培育一支队伍的“三个一”目标。
“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刘格非说。
根据“三个目标”,党支部做实做细党建工作,结合管道局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总体安排,利用工歇时间,通过石油党建、学习强国等APP坚持理论学习;党支部先后组织了重温入党誓词、党员先锋队、党员亮身份等活动,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施工中,党员身先士卒,面对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状态,积极主动、迎难而上,优质高效地完成了每一项工作任务。
通过建立临时党支部,抢险中心党委将党组织前移到一线,较好地完成了急难险重任务。党员同志在施工中,始终保持走在前、拼在前的工作韧劲。在党员的示范带领下,其他员工也能攻坚克难、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项目中真正起到了核心保障作用。
此外,为树立行业标杆,实现市场开发的良性循环,抢险中心以此次施工为契机,梳理区域内的重点客户和潜在客户,先后邀请了35家单位共计200余人次到施工现场进行观摩交流,宣传服务理念,展示质量安全管理成果,彰显技术水平和施工能力,推进了市场开发“精品工程”战略的实施。“抢险中心在高温酷暑天气,精心组织科学施工,顺利完成迁改任务,我们表示感谢。”项目业主湖北天圜工程有限公司(EPC)项目经理张志升说。
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抢险中心也在项目管理、数据采集、风险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技术和管理人员按照项目规划,有目的去学习、去锻炼,大大提高了技术和管理水平,为今后其他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历经一个多月的全力奋战,川气东送迁改工程吹响了圆满告捷的胜利号角。面对这项世界级难题的考验,管道抢险人无惧挑战,赢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