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油田2019年度“万里征程万里行”专题报道采访纪行
西达里亚,一个极度浪漫的名字,一个寒气盈溢的名字,一个说不清其来由的名字。
有人说它在维语中意为“好”,有人说它是从“达里亚”演变而来,却没人给出过权威解释,反正这么多年来,这名字就一直被口耳相传地叫了下来,叫成了独属于这片土地的神秘。
这里,处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的西部边缘,在石油石化系统里属于塔河油田的最东端。我们的西北征途,从这里开启。
夏末秋初的新疆,日光仍旧灼热。我把脖套向上拉,再扣一顶安全帽加以固定,将自己严丝合缝地保护起来。
“姐姐,你今年还是这身打扮!”一个瘦弱的男青年从人群中探出头来。
循声望去,只见那青年长着两道浓黑的眉毛,五官匀称好看。我实在想不出他是谁,便礼貌性地点点头,钻进皮卡车,奔赴文留采油厂西北人才输出项目部所管辖的塔河油田采油一厂T903-1井。
西达里亚荒原上,半荒漠化的戈壁滩坦坦荡荡,巡线车、水罐车在浅黄色和深栗色沙土上碾出道道辙印,细长的外输管线里,汩汩黑金日夜流淌。车辙和管线交汇,汇成一条大河,奔向远方。地平线上,一架抽油机沉重的头颅,在长天大地间起伏。
先前跟我说话的那个青年朝这庄重的画面走去,在深深的井口坑旁蹲下,一只手扶阀门,另一只手擦拭井口流程,身体微微前倾,姿势稳稳当当。
这从容的一幕引起了我的回忆,令我想起这个青年就是去年来疆时,那个全程陪同我们采访的胖男孩,尚赋斌。仅一年未见,那个曾经身宽体胖的男孩竟像被施了魔法,摇身变为了眼前的翩翩“少年”。
2016年8月25日清晨,初次抵达西达里亚荒原的尚赋斌踏上了跑井的征途,将每口井之间的最短路线牢牢记在心上。入夜,他和兄弟们围在无比破旧的书桌前,将仅有的一份井场应知应会试题挨个传抄。
井找了一口又一口,题背了一道又一道。9月4日,他终于拿到了甲方发放的工牌,感到这轻若鸿毛的小小牌子,竟有着那么沉实的重量。
他开始愈发频繁地奔波在巡井路上,渐渐熟知了每台抽油机驴头的不同颜色,哪两条路的交叉口有一座水套炉。他也知道了哪里的红柳长得最葱郁,守在哪个路口的土狗冲他们上井抢险的车叫得最凶。
初春,他看到了井场上空肆意蔓延的火烧云。他写道:我在西达里亚,你在哪里?
盛夏,他终于完成了年减100斤的“我要瘦”减肥计划,身轻如燕,腰间现出了玉树临风一般的完美弧度。他写道:我在西达里亚,你在哪里?
明月朗照的中秋之夜,甲乙方联办的联欢晚会热闹欢腾,他和工友被一个突来的电话叫出现场。他们合力拖出了陷在深坑里的巡井车。他写道:我在西达里亚,你在哪里?
隆冬时节的跨年时分,他独自一人坐在空荡荡的宿舍里,想起了在部队绣的紫玫瑰,想起了妈妈做的黑米面馒头。他写道:我在西达里亚,你在哪里?
这个“少年”还没有女朋友,我多想告诉那个尚不知等在何处的女孩,在遇到你之前,你面前的这个“少年”为了变成一个更好的人,究竟有多么努力。
离开T903-1井,巡线工毕传轻载我们朝下一个井场进发。他顺手打开车载播放器,《因为爱情》的吉他前奏传入耳际。
毕传轻喜欢在开车上井的时候听歌,任西达里亚的沙坡、戈壁、红柳、骆驼刺从眼前渐次闪过。纵横交错的路怎么都走不到头,风情万种的歌怎么都听不完。
他更喜欢在巡完线、抢完险时吼上两嗓子。他说,歌就像酒,酒你高兴不高兴都想喝,歌你高兴不高兴都能唱。他唱刀郎的《草原之夜》,想起爱过的姑娘。他唱祖海的《为了谁》,想起并肩作战的工友来了又去。他唱“岭上开遍呦——映山红——”,觉得漫山遍野的杜鹃再美也美不过怒放在荒原上的红柳。他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边马儿跑”,觉得西达里亚荒原比内蒙古大草原更加辽阔。
很多工友都为有这么一位会唱歌的兄弟而深感自豪,逢人就夸,那个在甲方的卡拉OK比赛中技惊四座的哥们,是我兄弟!哦对了,还奖了一台豆浆机!
西达里亚遍生胡杨。石油人知道,十月下旬,它苍绿的叶子全部变黄。一场雨后,蓝色天空澄澈,每片叶子都被洗净,胜似金箔,两色激烈相撞,铺天盖地,那种美丽难以言说。
隆冬来临时,胡杨这一年的苍绿、金黄全部落尽,盘虬卧龙般的枝干现出它生命原本的脉络。在温度稍高的清晨,会有冰霜覆满枝干,满世界的高洁孤傲、银装素裹。
西达里亚有很多漂亮的戈壁石,呈现出藏蓝、姜黄、香芋紫、芥末绿等无比绝妙的色彩,被隐秘的地质作用切削、打磨成了各种形状。
西达里亚的日子,很长很长,塔兔、羚羊和马鹿会不时出现。当它们穿越道路时,石油人总会第一时间急踩刹车,让这些荒原精灵安全通过。某棵酷似袋鼠的胡杨就一直像袋鼠,无论你多久后再度经过,它都还是你上次看见的样子,让你深觉西达里亚与你,其实从未远离。
西达里亚,我在这里,我的痛苦、我的蜕变,都在这里;我的无法言说的悲伤、我的喷薄而出的欢乐,都在这里;我身边一点一滴流过的无比漫长的日子,都在这里。
如果有一天,离开这里的石油人再度回来,在车中遥遥望见那个写着“西达里亚”的小小路牌,往事会从岁月深处哗啦啦奔涌而来。
他们或许还会下车,带同行的友人随意看看风景,再轻描淡写地说一句,看,西达里亚,这名字多美。可是,不会有人知道,这一句的背后曾有过怎样蓬勃饱满的岁月,恒久不变,千金不易。
港口边的奋战
——中原油田“万里征程万里行”采访纪行(十)
□记者 尹红玲
9月14日,中原油田“万里征程万里行”采访团来到位于青岛市黄岛区董家口港区的中国石化天然气青岛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来自油田天然气处理厂的20余名职工就奋战在这里。
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董家口港区,是国家枢纽港青岛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昔日荒芜的海边,如今建成了大港口。
值得一提的是,董家口港位于青岛市南翼的黄岛区琅琊台。琅琊台古有中国五大港口之称,因秦始皇三度东临,筑台并遣徐福东渡求仙,开启中日文化交流先河而蜚声海内外。在赶往董家口港的途中,路标上不时出现琅琊台的标志,提醒着我,原来,自己离琅琊台如此近。
作为可供超级巨轮靠泊的主港湾,董家口港开启了中国港口的“大船时代”,逐步成为面向世界、辐射内陆的国家枢纽港。在我们进入港区之前,“建世界一流深港”几个大字已映入眼帘。
在进入青岛LNG接收站厂区之前,远远就看到林立的圆柱形储油罐和储气罐,以及错综的管线。
中国石化青岛LNG接收站是中国石化第一个LNG接收站项目,一期规模为300万吨/年,供气能力40.5亿立方米/年,远期将扩建至1000万吨/年。这个接收站一期气源为埃克森美孚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开发并液化的天然气,远期资源来自澳大利亚。这里建有国内LNG接收站唯一的轻烃回收装置。接收站槽车充装站设计装车量100万吨/年,共有12个装车岛。天然气处理厂职工来到青岛LNG接收站后,承担起槽车充装站4个运行班组其中1个的运行工作,负责当班期间槽车充装站LNG、LPG(液化石油气)和C2(液态乙烷)的装车,以及现场的安全管理和设备、管线、阀门的使用、巡检与维护。
走在厂区里,听着天然气处理厂青岛LNG项目部主管陈卫的介绍,职工在厂区的奋战渐渐在我面前呈现出一幅幅画面:那是充装班内操岗的职工在盯着电脑屏幕,那是充装班外操岗的职工在槽车前忙碌着,那是质检员不断在车前检查……
不知不觉就走到了三层平台前。就像当年看到高高的井架,我就跃跃欲试想爬上去一样,当得知安全员和充装班班长每三个小时就要巡检位于三层平台上的管线时,我也忍不住要爬上去看看。在陈卫的陪同下,我爬上了三层平台,上面的视野十分开阔:董家口港的海水、董家口港的轮船、董家口港的吊装设备尽收眼底。目光所及,大片的云朵把天空装扮得十分漂亮,没有云朵的地方,天空蓝得如清澈的海水,纯净得没有一丝杂质。以这样的高度看,整个厂区干净整洁,储油罐和储气罐大气而立,车辆不时行驶在厂区中。站在高处,听到的声音小了,视野却大了。
我在三层平台上静静地站了一会,看看厂区,看看不远处的港口。职工就是在这样的地方,从2018年10月来到后,就一直在厂区里忙碌,每天都要装200余车的LNG。虽然大海就在不远的地方,他们却很少走出厂区去好好欣赏。林立的大罐,12个装车岛,24个装车撬,就是他们眼中的全部。厂区外面的世界很大,大海潮涨潮落,港口船来船往;港口边的他们,世界却很小,小到每天见的最多的是厂区里来来往往的车,小到自己负责的3个装车撬,小到一个装车撬的6个阀门,小到一个装车撬的拆臂和接臂……
从三层平台下来,我的心突突地跳。我难以想象,这样的高度,职工每天却要如走平地一般爬上爬下。我也难以想象,冬天爬到三层平台上,大风刮来,他们会是怎样的感受。我在初秋来到这里,只能体会这一个季节他们的生活,而他们一年四季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我只能靠想象来完成。
虽然很少有机会到厂区外的大海边转转,职工却可以在厂区内的树林里走一走。在安检区和装车区中间,有一大片小树林,树上开着不同颜色的花朵,十分漂亮。花期已过的树,则是满树葱绿。这片树林,为厂区增添了美丽的色彩。
虽已入秋,中午的阳光依旧火辣。在装车撬前忙碌的职工,身前是零下160余摄氏度的LNG流经管线时结出的冰霜,风吹过时,如飞雪般洒落,身后则是如火的骄阳。如此的冰火两重天,他们早已习惯。从装车撬前到休息室,有不足100米的距离。在装车撬前忙着装车的职工,每1个小时换一次班,走过不足100米的距离,到休息室里喝口水,缓一缓神,1个小时后,再走到装车撬前。如此往复,他们走过春夏秋冬,走过风霜雨雪,希望能够坚守在这个厂区,让外闯市场的脚步更坚毅。
夜雨巴山,那些难忘的故事
——中原油田“万里征程万里行”采访纪行(十五)
□记者 于建设
元坝秋雨绵绵,常常断断续续一下好几天。天已经有了寒意,秋便在雨中越走越深。
明天一早,我将离开这里,雨仍丝毫没有要停的意思。半夜,我被窗外的雨声唤醒,披衣起床,推开窗,聆听房檐雨滴之声,轻快如歌。除了雨声,还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一种旷远而又苍凉的感觉油然而生。
雨越来越密,飘落在窗玻璃上犹如一个个“鱼眼”。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自己在这里采访过的一个个员工:葛平庆、吕红波、丁宁、李阳、李国东……
3年前,供电服务中心西南供电项目部元坝供电站站长葛平庆带员工初到元坝,望着巴山之上一道道10千伏集输线路,心中一片茫然。上一届承包商没给他们留下元坝气田电网的任何资料。
怎么办?只有靠自己!葛平庆暗下决心。他让每名员工都用手机下载GPS定位软件,一边沿线巡检,一边通过GPS定位绘制线路图。
元坝气田10千伏集输线路都是翻山越岭、跨沟过河而建,线路周边沟壑纵横、丛林密布,有时巡检三四百米的杆距要绕行几倍、甚至十倍的路程。
在集输南线35号基杆至58号基杆巡线,几公里的路程,大家竟然走了7个小时。“原来从不抽烟的马师傅,累得也主动向同事要烟抽。”回想起当时巡检的艰难,葛平庆的眼神略微失焦。他的话语却坚定有力,其中迸发着中原供电人征服巴山的石油精神。
仅一个月的时间,一张“元坝气田10千伏集输线路网络图”完成。
“闯市场,就得有‘亮剑’精神。面对众多强劲的竞争对手,必须拿出真本领,才能使甲方充分了解我们的实力,信任我们。”天然气处理厂元坝项目部经理吕红波深有感触地说,要靠真诚进入市场,凭技术占领市场,靠服务拓展市场。
“清障的砍刀不知道报废了多少把,手上的水泡一个个破皮成茧,这都不叫事!”谈起当时清障的经历,元坝供电站巡检班班长丁宁说。线路检修时,一根电线基杆高18米,他们在上面施工一干就是三四个小时。
不累吗?“累了,可以在上面欣赏净化厂的美景,眺望家的方向,疲惫就会顿时消除许多。”
站在巴山之上,欣赏着巴山美景,眺望着遥远的家的方向,记者也曾深深体会过那种无以言表的情感。
信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元坝项目部副经理李阳也有站在山顶眺望远方的习惯。
2014年9月,李阳初到元坝,顾不上歇息,穿戴好劳保,就兴奋地挤上巡检车赶赴1号通信基站。
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他透过车窗欣赏着窗外的巴山风光。
车绕过一座又一座山……目光所及,通信塔在车的两侧不断闪过。
车行近两个小时,终于来到1号通信基站的山脚下。车辆不能直接开到通信站门前,人要背着设备和工具徒步走两公里狭窄的山道方可到达。以前很少爬山的李阳,累得只想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不起来。
“先别坐,越坐越累。你欣赏欣赏巴山美景,或向家的方向远望,就会有着意想不到收获。”与李阳同行的老师傅告诉他。
李阳尝试了一下,果然疲惫得到缓解。
从元坝气田1号通信基站走向2号通信基站、3号通信基站……一直走到9号通信基站。李阳和同事攀登过巴山一座座山峰,拥有了一次次登高远望的喜悦。他们走过的山路,也见证着他们在元坝气田拓展市场的奋斗历程。
巴山地区雷雨天气很常见,雷击导致停电是他们经常要冒雨进山处理故障的原因。雨中的巴山成为梦幻般的仙境。在雨中他们能尽情地享受纯天然氧吧,在雨中他们经受着更多艰苦,在雨中他们的意志也得到磨炼。
雨中的巴山书写着一个个难忘的故事……
窗外的雨还在不停地下着,越下越密。
此时此刻,你们是否又登上山顶,站在巴山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