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气”变“福气”为共和国输送绿色能源

(消息 毒气变福气为共和国输送绿色能源) 推荐表.jpg


本报讯 记者 王新顺 仇国强 孙清华 张毅 报道 截至10月12日,国内最大高含硫气田——普光气田安全平稳走过十年开发历程,累计生产井口天然气逾800亿立方米,通过川气东送管道向长江经济带供气560亿立方米,相比使用煤炭等传统能源,可减排二氧化碳7500万吨。

普光气田硫化氢含量高达15%以上,有“毒气库”之称,安全风险极大,开发生产无异于闯“龙潭虎穴”。

普光气田地质技术人员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深入研究气田开发规律,持续跟踪气藏水侵状况,提出了“控、排、堵”相结合的综合治水策略,有效控制气藏水侵速度。同时,统筹优化配产计划,有序释放气田产能,筑牢气田稳产基础。今年年初以来,普光气田加大产能建设力度,部署6口新井,已投产3口,每天新增产能155万立方米。同时,在普光探区主体外围部署6口探井,力求取得勘探突破。目前,在分水岭构造上报天然气控制储量131亿立方米,为长期稳产储备了接替资源。

普光气田在精细管理上持续发力,千方百计提收率、降能耗、增效益。10年来,气田单位综合能耗较开发初期下降33.58%,天然气、硫黄等产品的综合收益率达到15%,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普光气田只用了五年半就收回300多亿元投资,成为“十一五”重点工程中最早收回投资的工程项目之一。普光气田坚持走装备国产化改造之路,装备国产化率从建设初期的35%提高至目前的95%。元坝气田整体应用普光气田装备国产化形成的技术、装备,每建成10亿立方米产能节约投资2.3亿元。

普光气田投入生产运营以来,坚持安全管控“从零开始永保零”目标,以“坐在毒气库上”“生死在毫秒之间”的紧迫感不断强化安全管理。气田建立四级关断系统,编制安全监测网,实现了安全管控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在生产实践中,普光气田摸索形成了井控、集输、净化、储运等几大系统的安全管理操作规程和具有普光气田特色的“双硫控制、双方共同安全”的“双S”安全文化理念。严格贯彻中国石化“七想七不干”安全工作法,结合气田生产特点总结提炼出“九步工作法”“八作业环节”等一系列安全操作规程,把安全管理贯穿到了气田开发生产的全过程,构筑起安全生产的“铜墙铁壁”。

普光气田开发建设成为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10年来,气田累计上缴税费126亿元,每年向当地供应天然气10亿立方米,为达州市GDP迈进四川省“千亿俱乐部”作出了积极贡献。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