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无止境 “峰”光无限
——记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冀中装备集团石煤机公司职工王景峰
工具敲打的“叮当”声与车床、铣床等设备运转的“嗡嗡”声交织在一起,“合奏”出一首美妙绝伦的“交响曲”,在冀中装备集团石煤机公司宽大的厂房内不断回响,高级技师王景峰站在车床前,神情专注,动作娴熟,一个个零部件在他那双沾满油渍却“神奇”的手中慢慢成型……
去年,王景峰从普通的车床前,走上了全国煤机大工匠表彰会的领奖台;今年,王景峰又被评为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17年来,王景峰加工出了无数个或简单或复杂的零部件,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河北省技术比武车工状元、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车工精度达到头发丝直径的三分之一
王景峰凭着一颗执着的匠心,十年如一日,练就了一手车工操作“绝活儿”,尤其是擅长加工细长轴、薄壁件、外形复杂、尺寸要求严的产品。
一根头发丝的直径是0.09毫米左右,车工的加工精度达到这个标准就堪称优秀。而王景峰给自己定下的标准是0.03毫米,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三分之一。
为将技艺练到精湛,王景峰分秒必争,每天早早进厂,钻研图纸,做好准备工作,等别人到车间,他已经提前开动车床,就连借图纸、去厕所都是一路小跑,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很快他就达到了这个目标。
石煤机公司每年开发新产品十几种,产品技术含量高,涉及行业领域广,在生产加工中经常会遇到新的挑战。每当遇到急活、难活时,机加分厂厂长厚金富总会交给王景峰:“他身上有一股犟劲儿,爱琢磨、爱钻研,干活从不挑肥拣瘦,有了急活、难活,交给他才最放心。”
石煤机公司首次开发钻机车产品时,王景峰拿到了关键件蜗杆的加工任务。他打开图纸一看,模数6.3,不是标准模数,这普通车床干不了啊。可转念又一想,作为机加工主要车间都干不了,这产品咋出来?既然人家设计出来了,就一定要干出来!
心里憋着一股不认输的劲儿,王景峰开始翻书、查资料。想到车蜗杆和车螺纹是一样的,都是靠传动比实现的,他又向技术人员和老师傅请教,经过在车床上反复调试,终于加工出第一个特殊模数蜗杆。
可反复试验后蜗杆精度总是差那么一点点,王景峰的心里很沮丧,怀疑自己是不是方法错了。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一趟趟跑技术组,反复再试再调,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成功了。当年公司生产的钻机车卖了好几台,为企业创效近千万元。特殊模数蜗杆的制作成功,不仅开阔了王景峰的加工思路,拓展了普通车床的加工范围,还为后续生产增加了一种新的加工方法。
把工件当作艺术品,竭力做到极致
追本溯源,总是要提起往事,王景峰的故事要从他刚参加工作那年说起。王景峰的师傅全国劳模米义平第一次见到他时就问:“能干活吗?”技校毕业的他二话没说上手就操作,却没想到接连干废了两个工件。米义平没有训斥他,而是帮他找出问题所在,与他一起研究解决的办法。
“上班第一课,让我明白了看似普通的车工工作,技术含量却很高,容不得半点儿马虎和浮躁。”王景峰说。为了学到过硬的技术,他认真向米义平师傅学习车工技术,师傅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中午工休时,他就在车间凳子上研究图纸工艺。在别人不用车床时,他就见缝插针练习操作。下班后,除了吃饭就是看车工工艺理论书籍,或者晚走会儿给师傅帮忙,看师傅干活儿的手法。
常言说:紧车工慢钳工,一把好刀当英雄。磨刀是干好车工的基本功。王景峰在砂轮房里一遍遍磨刀,磨好后再让师傅指点。通过反复对比、练习,逐渐掌握了磨刀技术。
不久,王景峰又钻研起近乎失传、只有八级大工匠才掌握的摸卡钳技术。起因是车间将一个很难加工的工件交由他来完成。工件上需要加工一个盲孔,这个孔与其他孔不同,精度要求很高,孔深只有3毫米。懂得加工技术的人都知道,这么浅的盲孔,普通的内孔表根本无法测量出孔的尺寸,只有专业测量设备才能测量。最后精加工时,他车一刀就要把工件从卡盘上卸下来拿到检查员那里测量,依据测量结果,回来后再把工件重新装卡、找正,再车一刀,再去测量,往返多次才能完成,严重影响了加工效率。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王景峰冥思苦想了一整天,突然想起米义平师傅曾向他提起的绝技——摸卡钳。他从工具库里借出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卡钳。自此好长一段时间,王景峰都随身带着这个卡钳,只要看到带孔的加工件,他就不由自主地去摸一摸,并拿出卡钳量一量,再和内孔表的测量结果对照一下,看看自己摸得准不准。工友们看他这样都开玩笑说他中了邪,死盯着带孔的东西摸来摸去干什么。可王景峰不理会别人怎么说,依旧认真揣摩和练习,最终将摸卡钳技术练成了自己的看家本领。
爱学习、爱琢磨,成为王景峰成长的力量源泉。“我不仅是在制作工件,更是把它当作一件艺术品,竭力做到极致。”进厂短短几年,王景峰就脱颖而出,从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技师,成长为车工高级技师、企业高技能人才。
永远都在不断攀登前行的路上
为扩大产能,石煤机公司新购置了一批数控车床。在设备还没进厂前,王景峰就琢磨起了数控车床的使用方法和加工技巧,还利用工余时间自费报了数控车床学习班。为挤出更多的时间学习,他将白班调为中班,每天上午早早赶往学校学习,还及时将学习笔记发到车间工友们的微信群中,让大家跟着他一起学习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王景峰熟练掌握了数控车床的基本加工技巧。在石煤机公司力保用户急需、连班生产批量环卫车攻坚战中,他带领车工团队,借助数控车床及普通车床加工的不同特性,从差异中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按期高质量完成了这批零部件的加工任务,效率比以前提高了两倍多。
在生产煤矿井下辅运产品中,一种支架每批次生产都在二三百件以上。由于它的外形特殊且是组焊件,为保证产品质量,在原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辅助工艺,这就使产品增加了成本,延长了生产周期。王景峰在了解其工作原理后,同技术人员一起经过多次实验论证,创造了一种新的加工工艺,降低了劳动强度,生产效率提高了两倍多,每批次产品都降低成本上万元,同时也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创新积极性,在石煤机公司内掀起了一股创新热潮。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王景峰的影响和带动下,创新精神在石煤机公司落地生根、枝繁叶茂。越来越多的技术人才、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1年,以他名字命名的王景峰创新工作室成立。截至目前,工作室完成创新成果200余项,创立的“六字工作法”推广后,提高效率5倍以上,为企业创造效益达千万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王景峰一身绝技,却从不保守,他总是亲自示范、精心指导,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总结的技术经验传授给青年职工,为企业培养了新生力量。在厂里,由于赵卜和王景峰的工位紧挨着,因而赵卜也是向王景峰请教最多的人。赵卜说:“王景峰师傅在机加分厂技术水平最高,加工过程中有什么难题我们都愿意向他请教,他也总是倾囊相授,使机加分厂职工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一次,冀中装备集团举办技术比武活动,王景峰帮助赵卜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使他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至今,王景峰培养的10多名徒弟,都成为了企业的生产骨干、技术能手。
“技术工作没有顶峰,我永远都在不断攀登前行的路上!”王景峰说。
一念执着,一生坚守。17年来,王景峰始终坚守在车工这个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岗位上,平均每年完成的工作量,是其他人的两倍以上;每年出勤率为100%,加班连班70天以上,废品率为零,累计完成的工时相当于已工作至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