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生态管道美丽画卷
——襄阳处环境保护工作纪实
美丽的汉江江畔,水流潺潺,麦浪清香。一条1045米的汉江管桥跨江而过,与汉江相依相伴。襄阳处秉承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积极践行绿色企业行动计划,把魏荆线打造成一条生态管道“绿色长廊”。
减排增效 把好清洁生产关口
6月4日,在襄阳处6号加热站,施工人员正在进行快装加热炉拆除准备工作。不久,一台环保高效的真空相变加热炉将在这里拔地而起。
襄阳处共有11个输油站场,从2013年起,在沿线推广使用真空相变炉,6号站是继胡集站、13号站后安装的第3台真空相变炉。“真空相变炉采用蒸汽换热无污染,炉效提高11.6%,每年每台节约生产成本约38万元,节能又环保。”襄阳处生产科工艺主管葛道明说道。
襄阳处积极走清洁生产、绿色低碳的环保之路,从2005年起推行“油改气”工程,分别采用天然气、蒸汽换热、油田伴生气等方式探索燃料原油替代方法,建成全国第一条不烧原油的热输管道,每年可替换原油1.45万吨,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襄阳处有这样一本“环保效益账”:襄州站锅炉冷凝水回收系统,把储罐伴热后的冷凝水重新注回锅炉循环利用,实现废水零排放。魏荆南线内腐蚀泄漏整治工程,使用素土回填管道作业坑,最大限度恢复土壤种植环境。在全处9座加热站推广并应用加热炉燃烧器变频装置,安装太阳能燃油罐伴热装置,全年可节约燃动费约100万元,有效降低碳排放。
过程严管 追踪危废处置去向
“我们追踪每一笔危险废物的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处置等工序,保证每道程序都合法依规。”襄阳处安全环保科副科长刘祝说道。5月20日,刘祝押送着载有12吨废旧石油沥青防腐层的危险废物转运车辆,到湖北汇楚危险废物处置有限公司进行处置。
“石油沥青防腐层属不属于危险废物,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我们把样本送到专业机构检定,发现铅超标,就按照危废物依规进行处置。”对于这种“拿不准”的情况,刘祝他们始终本着严谨务实的态度,不让一笔危险废物被随意处理。在湖北省危险废物监管物联网系统中,一笔笔转移处置明细,详细记录了襄阳处危废物处置全过程。
为了在源头控制危险废物,襄阳处严格监督施工方文明施工,进行管道防腐及补强作业时,在作业坑内铺垫防火毯,收集危险废物,不让一块沥青、一块焊渣被随意处置。在管道沿线的3个大站建立了临时危废存储间,与有资质的危废处置单位签订处置合同,建立危险废物产生台账、转移手续,跟踪记录危险废物的产生量。通过严格对噪音、废水和固体废弃物进行全面控制,全力保护管道周边环境。
应急处置 锤炼风险管控能力
“汉江管桥横跨襄阳市的汉江母亲河,是集团公司八大环境风险之一,也是集团公司领导承包点,更是襄阳处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我们有信心防控风险,不让一滴油污染汉江。”处长唐兴说道。
这份底气来自襄阳处扎实的基础工作。为了管控好环境风险,该处对管桥进行隐患整治,更换全部钢索、对管道本体壁厚进行检测、补强和防腐。委托专业机构定期对管桥进行检测并出具报告,探索研发管桥健康监测系统,实现管桥结构状况的24小时实时监控、评估与异常报警。联合地方定期开展预案演练,持续修订和完善“一点一案”。组织人员外出学习前沿理念、技术,邀请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院专家实地考察汉江管桥跨越段,给出收油处置的意见建议。建立应急物资及救援力量清单,整合周边社会资源。科学布放拦油浮栅,优化抢险物资配备及摆放,努力把汉江管桥风险消减在可控范围内。
“我们还举一反三,把溢油风险处置拓展到魏荆线穿跨越的12条河流。”管道科科长王军明说道。襄阳处组织专人编写《溢油应急处置技术培训教材》,供各基层单位学习,提升溢油应急技能。对溢油抢修机具、物资进行标准化配备、集装化管理,把管道泄漏应急响应准备时间从原来的2至3小时缩短为0.5至1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