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绿荫报党恩
一把铁锨、两瓶水、三块馕饼,这是吐尔地·哈斯木每天出行的“标配”。
每天,他都要骑着摩托车去距离他家六公里远的地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日子已经过去了19年。
在距离他家六公里远的地方,有一片树林,树木种类多达二十余种,总数量超过了一万棵,面积达上百亩。
这片绿地,是吐尔地·哈斯木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他想改变周边环境
吐尔地·哈斯木想种树的念头始于1975年,那年,他刚从部队转业来到白碱滩,他对白碱滩的第一印象是“这里太荒凉了,就连棵能遮阳的大树都没有”,这让他想起了喀什老家那一片片绿树林。
随着“先工作后生活”观念的转变,白碱滩区大力推进绿化工作,到1999年吐尔地·哈斯木因病在采油二厂办理内部退养时,白碱滩区的城区里已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但“绿色”仍然珍贵。正如时任绿化委员会主任的王延明所说,“在白碱滩种活一棵树,比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成本都高”。
城区外围,仍是荒漠。
吐尔地·哈斯木想让周边荒漠绿起来。
一天,在查看周边荒漠地时,他发现一处洼地有积水。
“有水,就能种树了。”吐尔地·哈斯木高兴地说。
第二年3月,吐尔地·哈斯木每天天一亮就带着馕、咸菜和一壶水,骑着摩托车来到这片荒漠。
他在现场嚎啕大哭
要种树,光有水不行,还得有土。吐尔地·哈斯木每天用摩托车载着粪土去林地,垫在挖好的树坑里。有时换土量大了,他就雇人、租车把粪土拉过去。
内部退养后,吐尔地·哈斯木的工资只有1700元,妻子艾依先古力·依沙克的工资是1000元,4个孩子正在读书。而每月雇人拉粪土会花掉家里大半个月收入。每到月末他都要向亲朋好友借钱。
2002年11月的一天,吐尔地·哈斯木一进家门,妻子就冲着他发火:“儿子刚打电话来,哭着让我再打50块钱,他实在太饿了。你少种点树,孩子能挨饿吗?”
妻子说着说着掉下了眼泪。
“他是我的儿子,可树也是我的孩子啊。”吐尔地·哈斯木说:“我去邻居家里再借一借。”
“借借借!就知道借!为了这些树,4个娃娃和两家老人,都要跟你喝西北风吗?”
“那从今天起,家里就不吃肉了。”吐尔地·哈斯木说,“每月只买米面和青菜,这样可以多给在外上学的孩子寄点生活费。”
从此,夫妻俩连续3年几乎没有吃过肉。
为减少支出,他跑了乌苏、奎屯等地,去买价格低、好成活的树苗。
刚开始,他用父母在南疆种植树苗的方法种树,结果10棵树种下去,只有两三棵能存活。
经过摸索,吐尔地·哈斯木有了因地制宜的方法:小树砍掉枝丫,平放在地上并用割下的杂草盖起来,十来天之后,待小树长出了新芽再“扶起”培土。
担心树根被老鼠啃食,他把矿泉水瓶剪开套在树苗根部,起到了保护作用。靠着这些土办法,最终树苗成活率提高到80%。
谁想,2005年6月一天夜里,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让120棵苹果树苗遭了殃,一多半树苗被雨水冲走。那天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蹲在地上,嚎啕大哭。
哭完了,他又去买了树苗。
他低声哀求妻子:“种树是我的梦想,你就让我再试试吧。”
2005年7月,二儿子吐鲁洪江·吐尔地毕业回到了克拉玛依,入职前,他要参加一项培训课程,学费是1000元。
吐尔地·哈斯木拿不出钱了,只得向曾经的同事王正福借。
“老王,我二儿子要上培训班,家里实在没钱了。能不能借我2000元,等儿子工作了就还你。”吐尔地·哈斯木说。
王正福说:“我这就给你取去。这钱你先给孩子交培训费,不够再跟我说。”
借到钱后,吐尔地·哈斯木给了二儿子1000元,剩下1000元他瞒着妻子又去买了些树苗。
妻子知道后,气得瞪着眼睛冲他喊:“又买树苗,又买树苗,你有钱给老王还吗?”
他遇挫折痴心不改
两人3天没说话。
2006年6月,二儿子参加了工作,他拿到第一笔工资后就去了王正福家。
王正福说:“孩子,这钱你拿去给你爸吧,他还要种树,比我们更需要用钱。”
二儿子说:“叔叔,这钱是我们家借的,就一定要还。还了钱,我才能为我爸骄傲。”
这些年,为了种树,吐尔地·哈斯木整天泡在泥水里,每年至少要穿破5双鞋,穿烂4条裤子,家里总共报废了3辆摩托车和1辆小汽车。大儿子不忍心看他每天步行去林地,又给他买了一辆摩托车。
2008年8月20日,吐尔地·哈斯木骑摩托车去林地,车速有些快,经过一处坑洼地时车子将他甩了出去,他的额头、手肘、膝盖都磕破了。他缓缓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像儿时一样抓了把黄土拍在伤口上止血。
他慢慢地骑车回了家,额头渗出的血把妻子吓坏了。
“赶紧去医院!”
“等等。”吐尔地·哈斯木说:“我给王正福打个电话,让他帮我管管树。”
“啥时候了还想着树。”妻子把他送进了医院。
住院不到10天,他不顾医生的叮嘱,带上工具又去种树了。
孩子们为他“逃”出医院的事召开了家庭会议。吐尔地·哈斯木说:“这些树跟你们一样都是我的孩子,我不能不管。”
吐尔地·哈斯木骑着摩托车带着妻子去林地转了一圈。
“这片地可真绿呀。”妻子说。
那一刻,她突然理解了丈夫。
有了家人的支持,吐尔地·哈斯木精神头足了。他时常带着妻子一起去林子里拔草。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几乎将吐尔地·哈斯木击垮。
2009年4月,吐尔地·哈斯木发现林地里来了两千多只羊和一百多头牛,几乎把树苗和嫩草吃了个精光。
吐尔地·哈斯木苦口婆心地给放牧人讲道理,对方满口答应把牛羊赶走。可等吐尔地·哈斯木离开林地,牛羊群又来了。
如此反复了4次,吐尔地·哈斯木报了警。
他对民警说:“再这样来吃树苗,我就不种树了!”
民警答应去劝告放牧人。
第二天,吐尔地·哈斯木突然收拾背包,说要住在林地看树。
“那个林地能住吗?我不同意。”妻子说。
“再不去,林子都被牛羊吃完了!”吐尔地·哈斯木说完,带了把伞,骑着摩托车走了。
林地没有房子,吐尔地·哈斯木就东拼西凑地找木材,搭棚子。
连续10天他都没回过家,妻子来寻他了。
看着吐尔地·哈斯木在林子里孤单且忙碌的背影,这一次,妻子心软了。
他要传承义务植树
“我留下来吧,陪你守着。但是说好了,我只住一周。”妻子说。
“太好了,还是老婆子最贴心。”吐尔地·哈斯木乐得合不拢嘴。
从最初的住一周变成住10天,3年间,吐尔地·哈斯木夫妇的大多数时间都住在林地临时搭建的木屋里。
经过民警耐心劝诫,放牧人不来了。
自从吐尔地·哈斯木夫妇俩住进林地,种树这件事就成了家里人人都要遵守的家规。
儿媳刚嫁进门,就要经常去林地除草、施肥、种树,她一时不能适应。但时间长了,也就渐渐习惯了,每逢假期,就带着孩子们去林地帮忙。
二儿子说:“老爸种树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我们,而是为了大家。我们就有义务把种树传承下去。”
19年过去了,这片荒漠从零星绿色变成百亩绿林,究竟花了多少钱?吐尔地·哈斯木也记不清了。
他用行动报答党恩
吐尔地·哈斯木说:“家里老婆子管账,买苗买肥差不多花了8万多元,还不算报废的摩托车和汽车。当然,这钱和绿树林比起来不算啥。现在树长高了,林子里的小动物也多起来了,环境真是变好了。”
到今年,白碱滩区(克拉玛依高新区)绿地面积236.53公顷,人均绿地面积38.5平方米。
19年过去,王正福也退休了。他经常来看吐尔地·哈斯木。
一天,王正福又来看吐尔地·哈斯木。他突然问道:“你这么吃苦受累种树,到底图个啥?”
“我这是报党恩。”吐尔地·哈斯木说,“我小时候家里太穷了。自从我当了兵,家里的日子才有了改变,父母的生活因此有了着落;4个孩子都大学毕了业,有了幸福的生活,党的恩情永远报答不完。”
“走,跟我去看看这片林地,入冬后就怕有人往林子里扔烟头。”
12月18日,65岁的吐尔地·哈斯木这样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