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为长三角一体化强力赋能
推荐表:1_页面_5.jpg
在长三角这片热土上,有一张全国最密的铁路网,以全国8%的铁路营业里程,承担了全国20%的旅客发送量。这里,散货快运和集装箱运输如火如荼,电商、冷链运输方兴未艾。
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一体化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着更高要求,铁路,为这种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70年来,长三角铁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踩着共同的节拍,一起奔跑,一起追梦,回响着铿锵脚步声。
筚路蓝缕 精心密织路网
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华东各城市先后获得解放。回到人民怀抱的铁路可谓满目疮痍,津浦、沪宁、沪杭、浙赣等铁路干线,都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破坏。英勇的铁路职工,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通到哪里”的伟大号召,积极投身到修复抢通的战斗中,仅仅数月之后,铁路就纷纷恢复运营。
从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规划,长三角铁路便步入有计划建设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长三角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期,当外商拎着拷克箱穿行城市,当“星期天工程师”背着工具包行走在乡间田埂时,铁路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提升运能,“中取华东”和“再取华东”两大战役相继打响,新线、新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干线复线陆续建成。经过连续10年的六次大提速,运能紧张的状况得到很大缓解。
2008年4月,时速250公里的合宁高铁开通运营,标志着长三角跨入高铁时代,此后高铁建设持续发力,合宁、合武、甬台温、温福、京沪、沪宁、沪杭、合蚌、宁杭、宁安、杭甬、杭长、合福、郑徐、金丽温、衢九、杭黄、连盐等18条高铁相继建成,长三角形成全国最为密集完善的高铁网。
时空重组 刷新生活方式
如今,在长三角,1~3小时高铁生活圈已经形成。高铁时空重组的神奇,在带给人们便捷出行体验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昆山南站副站长王香发现,每天早晨6点50分至8点之间,是该站的客流早高峰,在这个时间段开往上海的5趟高铁列车平均每天上车旅客达七八百人,特别是昆山南站始发的G7215次列车,踩准了上班的点,一趟车就上车350多人,其中有很多是持中铁银通卡的常旅客、通勤族。
著名经济学专家、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高铁成网极大促进了长三角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流动,尤其对前二者的拉动作用最为明显。高铁速度加快、班次加密、公交化开行,还改变了铁路旅客列车的性质,在某些时间段高铁扮演了通勤车的角色。人们在一座城市居住,在另一座城市工作的双城生活成为可能,形成同城效应,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了。
高铁极速到达的特性,还改变了人们旅游休闲的方式,快旅漫游成为新时尚。由于合福、杭黄高铁的开通,黄山、千岛湖这些世界级景观一下子从长三角深处走到前台。千岛湖金色假日旅行社总经理吴俊告诉记者,高铁开通后千岛湖游客数量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50%以上。
便捷连通 促进要素整合
密集的铁路网,确保了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目前,铁路建设正紧锣密鼓向纵深推进,路网编织已经进入“精耕细作”阶段,仅今年建成投产的项目就有6个。
南沿江高铁就是铁路“精耕细作”提升县域经济的一个代表。这条高铁将张家港、常熟、太仓、江阴、武进等几个全国综合实力最强、却尚未通铁路的县区紧密连接在一起,并将与长三角其他城市无缝对接。高铁开通之后,这些县级“小老虎”将如虎添翼,展翅腾飞。
铁路作为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交通工具,在国家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时代背景下,在高铁成网,既有线运能得到释放的有利条件下,对促进长三角要素流动、资源整合,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至今年5月底,长三角开往中欧中亚的班列累计已经超过5800列,义乌小商品、苏州电子产品、合肥白色家电,源源不断运往亚欧大陆腹地。
长三角区域对外贸易发达,拥有吞吐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宁波舟山港、上海港等港口,空铁联运、水铁联运为商品快速流动提供了绿色快捷平台。苏北沿海新兴港口大丰港期盼着大丰港铁路支线早日建成。江苏大丰海港控股集团公司副总裁陈劲松对记者说,大丰港接入长三角铁路网,将加大对长三角甚至中西部地区的辐射面,港口吞吐量将得到极大提升。
针对人民对美好生活越来越高的需求,铁路抓住机遇,及时推出新产品。电商专列让货物快速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之间快速流动,目前闵行至黄村、闵行至石龙两条线路电商专列每年运量达30万吨。冷链专列也随着人民对生鲜食品的需求应运而生,且运量连年递增。
铁路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一个轮轨上的长三角,将成为国家发展中一个强有力的增长极,继续领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