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绿色宝库

———2019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年会暨跨界自然保护地研究与管理合作研讨会侧记之三

推荐表:刘磊.JPG

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静立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山麓主脊西侧,寒温带原始明亮针叶林生态系统孕育和保护着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温馨的家园。汗马自然保护区不仅拥有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而且拥有丰富的湿地类型,是额尔古纳河一级支流、黑龙江二级支流———激流河的源头,其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受到这次参加2019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年会暨跨界自然保护地研究与管理合作研讨会的国内外专家的关注。
  725日,会议结束后进行了野外考察,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相互交流经验、启发思路,共同探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上午10时,专家学者乘车到达牛耳河国家级湿地公园时,天空已经放晴,阳光明媚,透过车窗放眼望去,四周是难以逾越的原始森林和沼泽,如一块纯洁的美玉镶嵌在绿绒之中,湖的四周分布着前来饮水的野生动物踏出的小径。
  电子屏上,显示着当天的负氧离子达到5000。北京鼎星科技有限公司侯喜艳说:“我真是太兴奋了,这么高的负氧离子是我去过这么多国家所没见过的,我回去要把家人带来,让他们感受一下大兴安岭这个神秘的地方的新鲜空气。”
  牛耳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分为河流湿地和沼泽湿地两个湿地类,包括永久性河流湿地、草本沼泽、灌丛沼泽、森林沼泽四个湿地型。湿地公园内有动物32目,70科,261种,共有植物95科,274属,549种。牛耳河国家湿地公园与上游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构成结构完整的牛耳河河流湿地保护系统,为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持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发挥重要作用。

     告别了牛耳河国家湿地公园,专家学者来到了驯鹿养殖基地。“嚯嚯嚯嚯,嚯嚯嚯嚯……”随着养鹿人的召唤,叮叮当当一阵清脆的铃铛声响,驯鹿成群结队从鹿圈里走出来,乌溜溜的黑眼睛,褐色与灰白色相间的毛皮颜色明亮,轻盈、整齐,鹿角像树枝,分着杈,经过身边停下来盯着人细看。来自广东始兴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李荣生,急忙拿起相机对着驯鹿拍照,直到自己照到满意的图片。他感触颇深地说:“第一次与驯鹿亲密接触,表面看着很凶,熟悉一会感觉还是比较温顺,这次野外考察真是不虚此行,我感觉这里一定会成为大兴安岭最大最有特色的养殖基地,也一定会再现鄂温克风情。”
  近几年,鄂温克族驯养的驯鹿数量越来越少,汗马自然保护区开始致力于驯鹿种群繁衍。经过几年来对驯鹿养殖技术的摸索和积累,保护区基本已掌握饲养驯鹿的技巧和经验,对于养殖驯鹿已经逐步走向正轨。
  驱车6个多小时,行程200多公里,专家学者们到达考察最后一站,汗马自然保护区中心管理站。匆匆吃过午饭,专家学者对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进行深入了解。
  全球北方针叶林南缘主要位于北欧、俄罗斯和加拿大的南部地区,这些地区由于人为干扰,与北方针叶林腹地相比,原始森林分布少。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北方针叶林中唯一没有受到强烈人为干扰的原始森林,也是全球北方针叶林南缘难得的一片原始森林。
  在步行了3公里栈道后,来自黑龙江省双鸭山宝清县的崔守斌激动地说:“能看到这样惊艳的景色,一方面是大自然赋予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另一方面也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职工们精心爱护的结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天然林保护,天然林保护进入了新的历史机遇期。向生态要效益,我坚信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在改革发展的路上会越走越远。”
  一路行,一路看,一路拍,一路交流。近12个小时的参观考察中,专家学者们一点没有感觉疲惫,更没放过任何一个领略生态美景的机会,大兴安岭的原始、神奇、壮丽、动人与震撼也因此展示给全世界。
  绿色不仅是维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色”,更是大兴安岭林区职工安居乐业的“保护色”。当下,务林人正张开臂膀,拥抱森林,拥抱绿色,拥抱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