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阔海:34年,坚守在森林防火一线

推荐表:米何妙子.jpg

近期,阿尔山林业局防火办主任张阔海荣获2019年“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活动“绿色生态工匠”称号。林草系统职业能手只有5人获得此项殊荣,张阔海就是其中一位。是什么样的精湛技艺让他能获此殊荣?又是怎样的绿色情怀让他能扎根防火战线34年?……记者来到阿尔山林业局,沿着“绿色生态工匠”的足迹,探寻他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

  83公里绵延的绿色国境线,19年,阿尔山林区经受住了15次外蒙大火的考验,真正筑起了一道抵御外火的黑色防线。
  默默坚守在森林防火一线,34年,汗水与火魔淬炼守护万顷林海的“工匠精神”。
  面对火魔,面对危险,他用舍小家顾大家的那一份奉献,赴汤蹈火的那一份担当,甘于寂寞的那一份坚守,守护着那片绿意盎然的净土。
  干一行 爱一行 用大爱书写绿色情怀
  张阔海出生在一个平凡的林业之家,1960年,他的父亲不远万里从山东滕州投奔在阿尔山林业局的姐姐,支援林业建设。“父亲在世时经常说,生在林区,就要保护好森林,森林是我们的命。”于是,他捧过父亲的接力棒,做起了新一代“护林人”。“防火在我心中就是天大的事儿”,成为了张阔海从事防灭火事业34年间的“座右铭”。
  张阔海与火“结缘”还要追溯到1985年,为了成为一名真正的扑火队员,彼时还是阿尔山林业局机修厂快扑队队长的张阔海结合实战经验,抓紧一切机会向森林扑火部队大队长和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学习。花了两年的时间,他终于从“零基础”的新人,迅速成长为可以独立带队扑灭森林火灾的“领头雁”,并调入林业局防火办,成为一名真正的扑火队员。
  春秋两季是森林防火的紧要期,张阔海忙起来,一连几个月都回不了家。去年春天,从山东老家赶来阿尔山探亲的老母亲算是体会了儿子工作的辛苦和繁忙。来了1个月了都没见到儿子的“影儿”,着急的直接拽着儿媳妇奔去了他的办公室。到了防火办,这位78岁的老母亲顾不得儿子的同事们都在场,第一句话就是“你总说你忙忙忙,我看看你到底忙啥呢?咱俩都78年没见了,你就不想妈妈呀?”然而,张阔海只能告诉老母亲,当下正处于防火紧要期,实在走不开。虽然又是心疼又是失落,老母亲脱口而出的却是:“儿啊,妈妈错了,妈妈不该打扰你的工作。”提起这段往事,张阔海的眼角湿润了…… 责任,就像血液一般在张阔海心中流淌。
  在林区,烟点即是火情,火光就是命令。因为张阔海的工作习惯,年幼的儿子对于起烟点非常敏感。儿子上初中时的一次体育课上,全体同学听到老师的口令时都面朝前方,只有张欣宇的脑袋一直朝向侧前方,双眼还紧盯着山上的一片森林,老师疑惑地问:“张欣宇往哪儿瞅呢?”他急忙说:“老师,我看那边好像有烟。”回家后,张阔海告诉儿子,有时候森林里的烟雾不一定是着火,也有可能是地表反上来的气。说起儿子,张阔海的脸上露出欣慰地笑容。
  走进张阔海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贴在墙上密密麻麻的阿尔山生态功能区地图,还有办公桌上摆着的一本一尺多厚的工作日记,翻开工作日记,每一页都写得工整、详细,全是他的工作心得和当天情况的记录。熟悉张阔海的人都知道,他每天都要完成两个“任务”,雷打不动,那就是写工作日记和看天气预报。写工作日记这个习惯始于1988年,他正式调入防火办的那一天。“人们可能会记得几天前做过的事,但时间久了就容易忘了。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不时看看想想,再次遇到相似问题时就能顺利快速地解决。”张阔海解释道。
  站在办公桌前,张阔海笑着告诉记者,伴随他征战火海多年的老物件还有一个“图筒”。“图筒”是由铁皮做成的,里面装着阿尔山生态功能区地图等。每次上山巡查时,这是他离不开的“老伙计”。他说,地图怕折、怕坏、怕雨浇,“图筒”可以把地图保护得更完整、更长久。“有时,‘图筒’还可以在火场上为扑火队员们熬粥,作用可大着呢!”
  办公室进门右手边侧放着一张不到1米的单人床,简易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每个防火期值班的日夜,他躺在这张床上凑合着眯几个小时就算休息了。

    特别是春季防火紧要时期,张阔海要求生态功能区内11座望塔上的望员每天凌晨3点,要将当时的风向、天气状况、是否下雨等信息编辑成短信发给他。“现在,我每天三点必定清醒,干上防火这行落下‘职业病’了。”
  干一行 钻一行 潜心探寻森林防灭火之“法”
  2014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阿尔山市考察时指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守住生态底线,保护好生态就是发展。
  阿尔山林业局是率先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营造人工更新造林保存面积百万亩的林业局。张阔海清楚的记得,在上小学时,他就曾加入到人工林栽种的大军中,用汗水和辛苦为小树苗“安家”。
  枝繁叶茂逾百年,化为灰烬一瞬间。他深知,保护生态,捍卫绿色是林业人的使命,他要用一生去守护这片绿色林海。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阿尔山林业局生态功能区处于蒙古国下风头,建局以来,曾发生10余次外蒙火突破国境防火线烧入境内的情况,其中造成较大森林火灾就有8次。2000年开始,张阔海结合实际研究出“双侧补烧法”,每年春季带领专业扑火队利用15天时间,吃住在国境线上,将国境机耕难点、狭窄地段防火线平均点烧加宽到300米,19年间,经受住了15次外蒙大火的考验,把原薄弱地点、狭窄地段、易突破地带改变成安全屏障,真正筑起了一道抵御外火的“黑色防线”。
  34年间,张阔海踏遍了阿尔山林业局生态功能区内的沟沟壑壑,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活地图”。遇有火场紧急情况很难快速、准确定位时,他用两个手指当尺子,仅用5秒钟就能在地图上定位,且毫不偏差。在2003年扑打“5.21”外蒙火中,在紧急情况下,他用“双指定位法”为前来支援的兴安盟森警支队紧急布兵定点定位,快速准确,这让在场的所有人顿时对他肃然起敬。
  因为工作原因,张阔海陪伴家人时间极少,把全部的爱给予了这片自己钟爱一生的绿色。
  时间倒流到1998年“5·13”特大雷击森林火灾,400多名扑火指战员正驻扎在小东沟山上,在距离驻扎地山顶北侧两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条火线正在由北向南侧悄然蔓延。在其他人都毫无察觉的时候,张阔海听到南侧有低沉的着火声音。凭借十多年的扑火经验,他立刻断定,半个小时之内,南北两侧的火线可能发生冲突并形成热对流,会造成特大扑火人员伤亡事故,指战员必须快速向东侧下山避火。果不其然,当400名扑火指战员刚到安全地带,两股火线相互产生热对流,形成轰燃,不到10分钟时间,整座大山被烧得片甲不留。
  向记者提起21年前的这段往事时,他哽咽了。“如果那400多名扑火指战员牺牲了,要有多少个家庭受到重创,那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他说,那是他活得最精彩的时光。
  “张主任是我们的好师父,更是我们心中敬重的好前辈,他常说,流汗就不能流血,更不能让家人们流泪。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护好自己的安全。”阿尔山防火办副主任安鹏达说。
  打火就像“打太极”,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合一才能将火魔消灭。在火场,能够准确判断天气状况,就会为扑灭森林火灾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学会观天象,张阔海除了每天观看天气预报之外,还会利用每晚7-8点的时间,站在家中院内观察天象。2012年,在堵截“4.20”外蒙火中,他对即将烧过来的外蒙火没有采取以火攻火的战术,而是率领林业局防火办60名专业队员守在中方边境防火线上监视火情。前一晚,他观察天象发现,天空有晕,星星时隐时现,风向已变为东南风,体感潮湿,所以,他断定第二天局部地区必然会有雨。果不出所料,第二天中午,火场上空突降大雨,连续下了两个小时,彻底浇灭了外蒙火。
  由他参与设计的“远程自动防火视频监控”攻关课题,成为望员观测自动森林眼的补充观测方式,此系统基于公共网络,无需单独微波或光缆,成本低,维护简单,可任意增加或减少监控摄像头数量,使火情信息更加全面、准确、可靠,在自治区QC成果发布会上,获得一等奖及国家优秀奖。森林消防“节能蒸箱”攻关课题,解决了扑火人员在野外因地形复杂,无法正常用餐等情况,该节能蒸箱投入使用后,有效提高了野外就餐的质量。“起初,我们参照电蒸箱的原理设计制作节能蒸箱,野外作业没有电,我们就把电加热,改成烧柴加热,反反复复实验,一次次的失败,哪里不合适,我们就拆开改进,再重新焊接,最后,节能蒸箱‘诞生’了,20分钟内可供100名扑火队员吃上热乎的饭菜,队员们再也不用啃着凉馒头打火了!”张阔海欣慰地说。此项发明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2018年度QC小组成果发布会上荣获优秀奖。
  一个个具体的举措,一项项突出的成果、一份份沉甸甸的责任,张阔海34年的防火历程,每一步坚实的足印都有“工匠精神”的注脚,诠释着他守护苍翠的那一抹绿的生动实践。他说:“我将牢记守林初心、不忘护林使命,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筑牢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的嘱托,继续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