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0个日夜,守护94.7万公顷原始林

推荐表:朱高华.JPG

20年,7300个日夜,94.7万公顷原始森林。时间在变,使命不变;时代在变,初心不改。
  12月15日,记者走进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管护局,走近这片北部原始森林,聆听他们守护这片林海的故事……
  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管护局始建于1999年4月21日,局址在根河市满归镇,所辖有乌玛、奇乾、永安山3个未开发的林业局,是我国唯一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未开发的原始林区,生态功能区总面积947702公顷,森林覆盖率95.0%。
  隆冬的清晨,内蒙古大兴安岭在寒冷中苏醒,已经快7点了,外面依然擦黑,记者一行5人匆匆吃过早饭,便一头钻进密林深处,不到30分钟,远处渐渐呈现鱼肚白……
  行车途中,管护大队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张学凯介绍到,管护局有管护站7所、微波站5所、望塔13所,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奇乾、乌玛、永安山3个未开发林业局的封闭管理和看护,监测森林病虫害,消除火灾隐患,制止乱砍盗伐、乱捕乱猎等非法行为。
  驱车前行3个多小时,中午11点,抵达此次行程第一站哈达管护站。橙白相间的墙体,凸起的屋顶在冬天显得格外的耀眼,走进管护站,扑面而来的是一股热气,摸摸暖气有点烫手,当记者发现每个房间墙上都有一个小装置时,管护局纪委办公室主任王会说:“管护局为了管护员冬季取暖期间安全,为每个管护站每个房间安装一部一氧化碳监测器。”为了更好的守护这片原始林,20年来,管护局逐步加大投入,改善管护员的工作环境,近年来共投入390余万元。
  中午11点30分,到达三江口管护站。热情好客的管护员周成钢为我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午餐,听到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四妮”大哥,我们一头雾水,一问才知“四妮”大哥的雅号是源自他做饭手艺佳,有家的味道。周成钢常年守护在这片森林,练就了一手好厨艺,每当同事来到他的辖区内,总能尝到他做的可口饭菜。他说:“一年到头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还不如跟同事呆的时间多,同事就像是自己的兄弟,这里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要去精心呵护。”
  见到张嘉琪的时候,他正在跟家人通电话。张嘉琪今年27岁,2017年退伍后来到管护局扑火队工作,他对记者说:“现在这里条件老好了,从过去水电难求,到如今的24小时有电,有热水,室内独立卫生间,以及4G网络。管护局领导对管护员十分关心,送来了书籍、电视、热水器、冰柜,我们管护员守护这片林海不再寂寞。”20年的风雨兼程,这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14点,离开三江口管护站,此刻太阳渐渐吻上远处的深山……
  16点16分,来到乌玛管护站(零公里)。天色渐晚,夕阳远逝,头顶上的星星一点点地从夜幕中渗透出来,那么多,那么亮,那么璀璨。
  39岁的管护员王君说:“乌玛,鄂温克语意为‘肥美之地’。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棕熊、狼等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开始增多。2019年夏季以来,几乎每天都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棕熊到管护站院内寻找食物,最多的时候一次来4只。” 

     乌玛管护站管护员贺博文瘦瘦高高的,他是扑火队年轻转业兵中的一员,他们一共20人,每当防火期结束,进入冬季,他们就会被分配到5个管护站,守护这片原始林。说话很腼腆,他说:“我们管护站有微波站,可以上网、看微信,可以跟家人聊聊天,晚上还可以看电视,就不那么想家了。”
  在去往阿巴河管护站的途中偶遇犴在白雪中留下的足迹。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能见到成群的野猪、来管护站串门的棕熊、路边奔跑的狍子、林中穿梭的野兔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了。
  18点58分,到达阿巴河管护站。天色入黑,借着微弱的灯光,看到两米多高的绿色栅栏由南到北横在管护站旁边,挡住进山的道路。于景涛说,他们这个管护站离局址近,是进入北部原始林的第一道防线,每到采秋时节他们管护任务最重,每天除了防止采秋人员进山外,还要宣传防火、巡护,制止乱捕乱猎等非法行为,最忙的时候每天要阻止100多辆摩托车进山采秋。记者在绿色的铁栅栏上看到醒目的红色条幅,上面写着“身在最北方 心向党中央”,20年来,他们恪尽职守保护生态安全;他们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付得起责任,挑得起使命;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扎根在密林深处的管护员,森林就是他们的舞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护着94.7万公顷绿色生态屏障……这就是他们的初心和使命。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