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工程技术创新 解放致密难动用储量
“LP14H井同井采注工艺技术试验成功,标志着定北气田的开发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将激活600亿立方米的储量,成为继东胜气田之后又一新的接替阵地,为高含水储量动用打开了希望之门。”9月3日, 分公司负责人在定北气田现场考察时信心十足的说。这是今年分公司创新工程技术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今年来,分公司聚焦工程技术创新,针对气田开发存在的瓶颈难题开展攻关,气田稳产上产取得显著成效,年累计产气量刷新历史新高;截至8 月未,利润总额较去年同期增加60%;资产负债率较去年下降1.73个百分点,标志着企业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油气单位完全成本比去年同期压缩27元/吨油当量,企业逐步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一体化项目大幅提升产量
大牛地气田经过15年持续开发,年产气量达30亿立方米,要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到大牛地气田硬稳产。然而,目前气田2000多平方千米范围内钻成气井1800余口,储量有效动用程度低、气田采气速度低、采出程度低,老区调整潜力不落实,持续稳产30亿立方米形势严峻。同时受水源保护区、煤矿重叠压覆影响,不仅新井部署难度大,而且在现有技术和管理水平条件下,依靠新井低产开发,用工总量不断增加,气田操作成本将居高不下。改善气田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势在必行。
同处鄂尔多斯盆地的兄弟企业,在盆地运用46口双分支水平井,建成37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连续10年稳产30亿立方米。受此启发,该分公司与国内知名的焦恩能源公司开展合作,启动了《大牛地气田大幅度提高单井产能及高效调整开发项目》,该项目由华北油气分公司、焦恩公司、华北石油工程公司联合实施,从精细地质评价、高质量工程施工、高效组织管理等方面探索新技术、寻求新突破。
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入了高效钻完井、大规模储层改造、全过程储层保护、高效组织管理等新理念,建立一套可推广的高产一体化运行体系。上半年成功试验了两口井,其中一口井单井产量是同区块、同层位气井的4倍以上,另一口井也提高了2~3倍。
这一试验成功,进一步深化了许多认识,如:储层保护对提升单井产量意义重大,等。为大牛地气田实现稳产增产探索出方向,日前此项技术在气田全面展开,他们借鉴此项技术及管理手段,自行设计施工的一口井,单井产量也获得了较大提升。
老井改造盘活存量资源
“直井老井改造是盘活存量资源、挖潜大牛地气田剩余储量的有效手段。”华北工程技术研究院储层改造研究所所长张永春表示。
大牛地气田早期运用直井开发的气井有600余口,随着开发年限增加,这些气井产气层位因改造不完善、结垢、砂堵等原因,造成不少低效、无效井,严重影响气田稳产。
为唤醒这部分老井,今年, 分公司与国外著名石油工程公司合作,对平均单井日产量均低于2000立方米的气井实施二次压裂,在原有裂缝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裂缝长度,沟通老井远端裂缝,扩大井控储量。上半年,大牛地气田第一批实施二次压裂4口井,较措施前全部实现增产,探索出二次压裂的可行性。同时,通过研判分析,对老井其他有潜力的层位实施转层压裂,可实现让老井新层做贡献。
D1-1-182井是一口生产10多年的老井,原来产气层日产量低于5000立方米,通过在产气层下部采取转层压裂,打开下部3套产气层,实现多层合采,由于下部新层压力较高,为避免所产出的气灌进上部压力低的产气层,他们在井内下入偏心配产器,通过降低新层的产气压力,达到共同产气,6月17日该井复产成功后, 日产气达到2万立方米,较施工前日增气1.3万立方米。
“今年他们累计采取措施井18口,3个月时间增气320 万立方米,下一步计划采取措施井36口,预计全年累计增气1000万立方米。”采气一厂生产技术科副科长王排营介绍。
同井采注解放高含水气藏
“高含水气田的开发一直是我们难于跨越的瓶颈难关,气田地层水的难题不能解决,气田开发就无法推进。”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采气工艺研究所所长王锦昌介绍。
东胜气田、定北气田都是高含水气田,多年来一直制约着气田实现有效开发,已经钻成的LP14H等几十口气井,因产水量大,抑制着气井产量释放,生产不久便发生了水淹,无法连续正常生产。
今年,分公司实施了“同井采注”工程工艺技术,该技术就是在高含水的气井内下入井下专用工具,在井内实现气、液分离,将地层水直接回注到同井内,让天然气释放出来,这样不但救活了水淹井,还避免了在地面进行废水处理、拉运,大幅降低了环保风险。前不久在定北气田试验的LP14H井获得成功,日产气恢复至8000立方米,高含水长期制约定北气田开发这一瓶颈被破解,将成为分公司又一资源接替阵地。
目前,分公司对定北、东胜气田进行摸排分析,查出因水量大造成产量低的气井20口,通过实施“同井采注”,为气田有效开发提供有力支撑。(马献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