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柳塔第1座桥梁 见证绿色煤都的巨变
简短说明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眸走过的壮丽70年,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发展中,随着我国能源战略的西移,神东矿区拉起开发建设的序幕,经过30多年的建设,当初一片荒芜,没有公路、没有河堤的大柳塔镇换新颜,艰苦奋斗的神东人在不毛之地不仅为国家生产供应源源不断的煤炭,而且建起了煤海绿洲。
本篇消息报道以神东矿区腹地大柳塔镇建设的第一座桥梁为引,通过采访老一辈领导和当地居民,以亲历者口述的展现方式,讲述了第一座桥梁的建设背景及煤炭运输发挥的积极作用。文章以时间轴的方式,描写了横跨在乌兰木伦河上相继建起的4座桥梁分别见证了不同年代矿区的发展变化,从一片不毛之地建设成为世界瞩目的绿色煤都的
上世纪80年代的大柳塔,一片荒芜,没有公路、没有河堤,生活在乌兰木伦河两岸的居民只能淌水来往,每逢暴雨,洪水肆虐,交通闭塞、行路难成为矿区开发建设初期面临的一大难题。
开发矿区,交通先行。1985年,矿区第一座桥梁在开拓者干事创业的蒸腾热气中开工建设,1987年,一座12孔的石拱桥正式投用。据资料记载,1号桥全长425.7米,高12.6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0.75米。
亲历者说:
原榆林分公司党支部书记贺长江:原来刘向阳和刘凤堂来时都是淌水过河,刘向阳还是大柳塔村民背过河,我说以后非修个桥不可,他说对,赶快设计,下达任务,就是按照土办法修的这座桥。
神东员工王志会:水深的时候有一米,必须得把裤腿挽起来,淌着水走,冬天结冰了,就在冰上走。条件相当恶劣,河两岸一片荒芜,河堤也是随着矿区的发展,一点一点建起来。
据当地居民介绍,这座大桥的设计出自一名“土桥梁专家”之手,大桥工地上大部分都是青年人,6000多方石料都是他们一块块开采出来,镶在大桥上。大桥桥拱合龙时,一块1200斤重的料石,4个人每天要抬四五十块。
一桥联通沿河两岸,既解决大柳塔活鸡兔等矿井数万吨煤炭向包神铁路大柳塔火车站集运,又为员工上班带来了便利。1号桥的建设投用,成为神东矿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30多年来,随着神东矿区开发建设,公司大力推进民生工程,改善员工和当地百姓的基础设施条件。横跨于乌兰木伦河上的大桥从1号桥到2号桥、3号桥、4号桥……蓬勃兴建,一座座桥相继见证了神东矿区从一片不毛之地发展建设成为世界瞩目的绿色煤都的煤炭工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