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岁师院校友和儿子一起考上研究生
———访我校1989届生物系毕业生原梦圆
从师院到交大 初心不改
“信阳师院是我永远的母校,是我职业的起点,在师院接受的教育让我终身受益。”
作为信阳师范学院生物专科曾经的一名学生,原梦园时至今日她还能清晰地记得她的班主任老师对她的谆谆教导,并且深深感谢他们的栽培,她说:“母校给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一毕业就表现得比其他同学突出,这些都得益于在师院的学习生活。”
她回忆道:“大二时,我参加了学校的讲课比赛,生物系虽是小系,但是我还是凭借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讲课比赛的第二名。走下讲台时,老教授笑着说我以后一定会是一位优秀的中学老师。”这份来自老教授的认可原梦园一直记着,也是她后来一直朝着教师这个方向努力的缘由之一。
师院是她工作生活的一个起点,在师院的学习,为她在今后的工作、考研中埋下了坚实的种子,让她在追梦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愈发浮躁的社会洪流中,能秉持初心实在难得。虽然过了许久也走了很远,但是原梦园从来没有忘记她出发的地方,“师院是我永远的母校,是我职业的起点,在师院接受的教育让我终身受益。”
回看原梦园的生活轨迹,对学习的追求或许很早就埋下了种子。从师院毕业后,原梦园当过生物老师,做过银行职员,也是一名“陪读妈妈”。
原梦园回忆道,她曾是位陪在儿子身边盯着作业的母亲,但效果并不理想,“儿子三年级时,我发现他很焦虑,于是我改变了陪读的状态,拿起书坐在他旁边看书,而不是看着他写作业,来排遣他的焦虑。”久而久之,陪读成了一起读书。
“我也曾经‘河东狮吼’过。”回忆起曾经陪儿子读书的情景,原梦园说,“吓到孩子了,他很怕我,可是没效果。”于是她决定想办法让儿子放下焦虑,“首先得是家长自己不焦虑,先不比较,孩子才会放下焦虑。”放下,并不是放弃。原梦园从“盯”变成了“陪”,而且是真正的陪读,和儿子一起学习。
原梦园的丈夫2005年交大博士毕业后留在上海成为一名教师,小家庭落户上海,儿子考上了格致中学。2011年,原本在银行工作的原梦园办了提前退休,为了照顾家庭,陪伴儿子,来到上海“全职”陪儿子读书。
2015年,儿子考上大学,她决定陪儿子一起学习,“我爱学习,也想让儿子有学习的氛围。”
一直以来,她有一个梦想,想要取得复旦大学的本科文凭。因家距离上海交大闵行校区近,备考期间,她就经常在交大自习室、湖边学习,还经常旁听交大的汉语言和英语专业课程。通过学校网站的公开信息,她整理记录了课程时间,早上8点就早早坐在教室。每周三次,她要花4个小时从闵行到五角场上课,来回的时间她就看书、听书或者刷课。虽然辛苦,但她孜孜不倦地学习,让她乐在其中。“学习是很快乐的事情。我喜欢看书,听课等于有老师带着看书,看得更多,理解得更深了。”
由于年龄的关系,她的行为也引起了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了解初衷之后,大家都表示欢迎和鼓励,她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问答,在老师和同学的辅导交流中,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2016年她参加成人高考,考取了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
学校要求学生各科专业要高于75分,通过四级和论文就能获得毕业证书。原梦园的平均分是90.5分,四级也通过了,下半年完成论文她就将拿到梦寐以求的证书。对她来说,因为基础薄弱,英语学习是最困难的。下苦工,是她考过四级的惟一秘诀。
毕业后的原梦园也从未放弃过学习提升,在生活中也时长写散文、诗歌、随笔,还积极地分享在朋友圈,与大家交流讨论。出门时,她身边也总带着纸笔,积极参加讲座公开课,便于及时地记录。
考研,是原梦园之前不敢想的。
“虽然我爱学习,但考研还是心里没底。儿子决定考研,我知道这是艰苦的旅程,于是,我们决定互相促进,他给我打气鼓劲,我也敦促他要坚持下来,一起向前走。儿子将考研复习用书留给我,说是我今年考研可以再用,没想到他老妈也‘一战’上岸。”原梦园笑着说。翻开原梦园的考研书籍,满是密密麻麻的红色笔记。
儿子忙读书,丈夫忙工作,原梦园成了家里最“闲”的人。“其实我是个很爱玩的人,但丈夫儿子没办法配合我的节奏,那我就配合、跟上他们的节奏。”于是各种学习填充了原梦园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原梦园在上海交大生活园区里看到招聘公告。之后,她应聘成为上海交大留学生公寓的前台宿管。她说,做这份工作看重的正是大学里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生公寓,原梦园主要负责留学生的开学入住登记,每周例行检查(安全、卫生、设备等),以及出入境情况的报备记录,早上10点开始忙碌,一直到晚上10点下班,尽职尽责为同学们服务。原梦园说:“一开始,留学生用中文与我交流,他们来登记、寄存书等,倒是我年纪大,有时候放不开,有点儿不善于跟他们讲话。后来为了练习英语,我主动跟这些留学生们用英语交流。”
工作之外,原梦园大部分时间都挤出来学习。“我喜欢旁听课程,不同老师和不同专业的授课,给了我很多思维的启发,也锻炼和培养了系统的学习方式。感恩交大开放的学习氛围。”在交大,原梦园被努力的学生感染着,看着大学生认真学习、一起努力投入科创,她觉得自己也年轻了。她的工作是做一休一,休息的那一天她就听课。她买了许多网课,在家里一听就是十节课。
考研前,原梦园有锻炼身体的习惯,太极拳、刀、剑都会,但踏上考研之路时,她只能暂且放下这些锻炼项目,“现在,锻炼身体是慢跑步上下班,我总感觉时间紧迫,身体健康也很重要,这样锻炼、学习可以一举两得。”
在考研的过程中,原梦园最大的困难是,记忆力差、背诵效率不高,“我花很多很多时间,一遍遍重复,不气馁不放弃。”原梦园拿出她背单词的记录,“英语是我最大的难题,连续700多天背单词,1天都不敢懈怠,利用互联网的便捷,2017年她报名参加了英语和政治的网课,坚持在线完成了500余节课程,还常常回看复习。在与留学生的日常交流和生活谈心中,她也坚持用英语,以锻炼口语和听力,同学们也被原梦园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劲头感染,用她的精神事迹鼓励自我的学习。“和儿子一起考研,我觉得是挺浪漫的事儿。”原梦园说,“现在能和儿子成为一届研究生,我更觉得是一件幸福的事儿。”
其实在学习上,他们一家都像“开了挂”。
“丈夫与我同岁,我们在河南时,他是位技校生,结婚后我鼓励他考研,我觉得他就有这个能力,起初他像我一样也没信心,后来他先读了电大大专、自学考本科,2002年他考取了郑州大学硕士,2005年又考取上海交大博士。”原梦园说。考研时每天学习,家里脏了也不顾上,我对我先生说,以前我支持你学习,现在你要支持我。
“其实我挺幸运的,当初儿子想考研激发了我继续学习的想法,而且一起复习也挺好的。没想到,还真考上了!”真的要离开家去广西读书吗?原梦园笑着说:“当然要去啦!我们家谁也不依赖谁,但彼此都非常支持。丈夫学工科原本希望儿子也学工科,可儿子喜欢理科喜欢数学,我们就都支持他做有兴趣的事。他们也为我高兴,愿意支持我。”
原梦园最早是专科毕业,当过生物老师,带学生、陪儿子的经历,加上在大学校园里工作受到的影响,她希望研究生毕业以后或许有机会再当老师。“圆梦的道路无论多艰险,路的尽头一定是梦圆。”她在微信朋友圈留下这句座右铭。
对于新学期的到来,原梦园充满了期待,“我渴望学习,始终在学习的状态中。期望有考上博士的那一天,可年龄是否合适还要看未来的情况,也希望能在硕士毕业后当一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