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因融入发展血脉
——集团庆祝新中国70华诞系列报道(创新发展篇)
60年来,集团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取得了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党建工作等方方面面的长足进步。实践证明,潞安建局6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创新基因已经融入潞安发展的血脉。
2019年,新中国迎来70周年华诞。7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而新中国却在短短的70年间,铿锵前进,演绎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巨大变迁,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而70年来,潞安在新中国的怀抱里不断成长,日益壮大。今天的潞安,犹如鲲鹏展翅,正朝着全面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能源化工领军企业的目标快速挺进。
70年来,从苦苦探索到奋勇前行,从艰难破冰到破茧成蝶,潞安发展的每一个脚印、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创新的推动。创新早已融入潞安人的血液,成为潞安人世代相传的发展基因。
技术创新——跑出“加速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潞安建局之初,面对技术匮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潞安人自主设计了双罐笼提升、创造了全国独有的“三天轮”方案,单工效率提高1倍,矿井生产能力提高3倍,创新的种子开始在潞安这片热土上生根萌芽。到了八九十年代,自主创新的开天窗综采放顶煤技术被誉为“潞安采煤法”,荣获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全国率先推广综采、综放技术,引领了世界厚煤层采煤技术的发展潮流。从1998年4月,潞安成立国内第一家由煤炭企业联合科研院校组建的喷吹煤研究机构——潞安喷吹技术研发攻关组,到2008年1月,潞安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贫煤、贫瘦煤高炉喷吹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至此,潞安的技术创新工作逐步从“跟跑”向“并跑”和一些领域“领跑”转变。从2005年,潞安中标煤制油示范项目,开始筹建国内第一家煤制油示范厂,到2009年1月,潞安产出全国第一桶煤基合成油,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作出重要批示:“潞安煤基合成油项目成功是自主创新的成果,是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范例……”“十二五”时期,煤炭行业进入困难重重的“煎熬期”,潞安仍旧紧握技术创新这把利斧,开山凿石,逆势前行。这期间,厚煤层沿空留巷、一次采全高、瓦斯立体化抽采等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煤基精细化学品创造多项全球、全国第一,生物化工发展迈出新步伐……
科技的研发和进步需要强大的平台做支撑。近年来,潞安对标国际一流企业,致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的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围绕新型高端现代煤化工产业,建成了全省唯一的国家煤基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中科院上海高研院、山西煤化所、上海凯赛生物等联合构建了“一中心十平台五基地”开放创新体系;围绕现代生物健康产业,与国家林业局油用牡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植物所等合作构建了12个油用牡丹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半导体深紫外LED芯片及光伏产业,组建山西省光伏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中科院、上海交大等进行技术合作,形成了科研院一体化平台。
60年来,潞安屡开先河,多次成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从草木萌发,一路生长出春山可望的一片动人景色。
开放创新——扩大“朋友圈”
创新是最好的催化剂,开放是最好的竞争力。只有国际化的开放,才是真正的开放。 围绕“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潞安坚持“与能人携手,和巨人同行”的开放精神,着力打造与国际一流公司深度合作的国际化开放平台。目前,已经同11个国家20余家国际化公司开展了深度合作。在国际化科研合作方面。强化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国际化公司的科研技术合作,打造煤基高端化学品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集成的平台。与中科院曼谷创新合作中心联合共建了先进润滑油实验室;与德国朗盛集团开展PAO产业链合作;与雪佛龙公司开展异构脱蜡生产基础油技术合作;与南非萨索尔开展α烯烃综合利用全球化合作;与壳牌公司开展碳减排技术合作等;在国际化资本合作方面。引进美国AP、新加坡胜科等投资180项目;在国际化市场合作方面。与英国BP公司、美国雪佛龙公司、德国朗盛寻求润滑油品牌共建及市场合作;与德国汉圣、法国波士、新加坡三益科技等公司合作推动费托特种蜡、无芳溶剂油等高端产品进入欧美、日韩市场;与新加坡伟爱生物科技公司合作推进“高质土壤持续发酵项目”,将肥料制造、生态农业合作一体化推进,等等。
国际“朋友圈”的扩大,无疑是潞安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竞争的缩影。着眼高质量发展,潞安将以更高站位、更广视野,进一步加大开放发展力度,在产业整合、转型升级、股权投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多领域拓宽国际化合作空间,加快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
人才创新——打造“强磁场”
使命催人奋进,担当激发活力。一路走来,潞安的成长始终与人才培养和科研团队的建设密不可分。潞安坚持以“打造创新型企业、培育智慧型职工”为主线,构建多渠道、立体化、现代型人才成长平台,致力打造一支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高端复合型人才队伍,实现人才与企业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引进高端技术人才。潞安坚持“核心人才就是核心生产力”“引进一个人才就是引进一个平台”,通过对接原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才及专家团队,发展了油用牡丹产业。在和国内半导体照明领域的领军人才、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李晋闽及专家团队对接中,开发了半导体深紫外LED项目;坚持“市场+现场”“相马→赛马”,引进职业经理人。在国际融资租赁(横琴)公司、煤基合成油公司等5个单位试点,通过市场选聘、出资人推荐等方式引进职业经理人12人;采取“平台+基地”模式,依托“一中心十平台五基地”高端开放创新体系,持续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潞安正成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
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坚持“好人+能人”、“干净+干事”的原则,通过开创性实施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蓝点计划”,在关键岗位、核心领域设立“首席师”,实行机关与基层、省厅局与集团干部双向挂职锻炼、政工与行政干部交流、煤矿与新兴产业单位、集团本部与潞新公司、主体矿与整合矿“五个交流”等方式,将高学历、高技术、高管理的年轻干部队伍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市场意识、创新精神的高端复合型人才队伍。并在晋升通道上,搭建“立交桥”,畅通“快车道”。坚持“最优秀人才+最重要岗位”的原则,通过“跟踪考核+动态管理”,建立后备干部人才资源信息库和“成长档案”,并按照集团在职干部总数30%标准,选拔储备优秀的后备年轻干部和人才,激发其工作热情,让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集团创造更多的效益。除此之外,建立创新工作室,截至目前,共拥有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42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0个。
深化人才培养制度改革。“人才的竞争,关键是体制机制的竞争。”要让人才不断涌现,最大限度把创新创造活力激发出来,就要深化人才发展机制制度改革,为人才成长培育沃土。潞安坚持“特殊人才特殊待遇,特殊贡献特别奖励”的原则,设立了人才激励基金,建立完善了物质激励、荣誉激励和价值激励等多种激励机制。同时,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向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与首席师队伍及“特殊贡献者”倾斜。除此之外,深入推进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中科潞安能源技术公司实施核心人才持股,在精蜡公司、安易电气公司等积极推进员工持股试点,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核心人才、技术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潞安有效破解了国有企业存在的人才“引进难、留用难”问题,演绎出一曲人才成长与企业转型同频共振的新乐章。
勇于创新的潞安人一路搏风击浪,用一项项科技发明坚定了发展前进的步伐,一次次科技进步开启了创新发展的新征程。回望来路,向前走更踏实;总结经验,让未来更明晰。潞安将进一步实施创新发展和人才强企战略,深入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借科技创新这支神奇之笔,让企业焕发新的容光,铸就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