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扶贫亦扶志
现在扶贫工作在全国开展的轰轰烈烈,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心和爱护。其实在古代,许多有爱民情怀的名人政要也做了许多扶贫济困的工作。而且他们的做法非常巧妙独到,今天读来也很受启发。
常达:让灾民用劳动渡过难关
1877年,晋秦豫冀等地,发生了300年一遇的大旱灾,赤野千里,颗粒无收。难民们吃草根、树皮、尘土,甚至出现了吃尸体、卖人肉的惨象。
出乎意料的是,山西省榆次县车辋村的茶商常达家,却在这时候拿出3万两白银,在该村北常后街建立了一座十分精美的戏楼。常家为何在大旱之年建造一座豪华的戏楼呢?原来,常家是在用这种方式,含蓄地救助本乡穷苦者。尽管不幸遇上灾荒,许多乡亲也放不下自尊去领取富人的施舍。常家对此心知肚明,为了让乡亲们有尊严地接受资助,便想出建造戏楼的办法:让那些挨饿的乡亲们能够带着尊严咽下用劳动换来的每一口饭。常家规定,任何人只要能搬动一块砖头,便可以在建筑现场吃三餐饭。大灾从1877年开始,到1880年结束,持续了三年多,常家的戏台也建造了三年多。
而安徽歙县富商曹汝宏的儿子曹元敏,救助灾民的做法也十分人性化。每当遇到灾年,他便在家里建造园圃。每位来帮忙的难民,其日工资定为两升大米,就算干了半天活,也照样发给两升大米。
有道是:扶贫也要扶志。江承东等人,既扶贫也尊重人,这种含蓄的救助,给扶助对象留下了颜面的同时,也给了他们温暖和重新振作的勇气。
王羲之:“广告”扶贫
如今的名人代言广告已经成为常态,可是大家还不知道,古时候就有名人代言“广告”,可是他们是为了扶贫才这么做的。
有史料载:一次,王羲之见到一个贫穷的老婆婆在集上叫卖竹扇。王羲之很同情,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几个字,随后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就行了。”老婆婆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篮子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梅国桢:执法扶贫
在古代,官员们的权力很大,用歪了误民害民,用好了造福百姓。其实,这当中也不乏一些开明的官员,主动维护群众利益,在执法中扶贫济困。
明代名臣梅国桢就是一位颇具谋略的官员。据冯梦龙《智囊全集》记载:当时固安县多出宦官,这些宦官在县里放高利贷,盘剥百姓,固安的地方官从来也不敢过问。一天,有位宦官送给梅国桢一副猪蹄,目的是想要梅国桢为他讨债。梅国祯知道这两年乡下收成不好,百姓很苦,就盘算了一个办法,来帮助百姓开脱。
梅国桢命人烹调猪蹄,设宴款待宦官,并把欠钱的乡民叫来官府,斥责他们欠钱不还。乡民们却纷纷哭诉自己的贫穷,梅国桢故意大声怒骂道:“宦官大人好心借钱给你们,你们竟敢哭穷赖债,今天你们一定要还清所有债务。”
一旁观看的宦官不免有些心软,梅国桢也察觉到宦官态度软化了,皱着眉对欠钱的乡民说:“为了偿清债务,只有卖掉你们的妻儿来还钱,但我也不忍心让你们骨肉骤然分离,所以特别再宽限一天,今夜就与妻子诀别吧。”乡民们听了,忍不住痛哭失声。
这时,梅国桢的加温果然有效,良心未泯的宦官看到百姓的穷苦状况,也不禁落泪,当场打消讨债的念头,并且把借条都撕毁了。从此,其他的宦官讨债也从宽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