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

从天涯到咫尺

□柴清玉

编者按: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本报特开设“我和我的祖国”专栏。以“我”与“祖国”为视角,以多种形式生动展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生动展现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用文字表达“我”对祖国的赤子之情。欢迎全校师生员工踊跃投稿。

 “从前的日色很慢,车、马、邮件都慢……”手机里的歌声,触动了我的记忆。

上世纪60年代初,我上小学四年级那年,哥哥参了军。从哥哥参军那一天开始,母亲就经常让我到村里的小卖部看看有没有哥哥的来信。小卖部除了卖些油盐酱醋等日用品和铅笔、笔记本之类的学生用品,还帮助村里人收信寄信,乡里邮递员骑着自行车每天将寄到的信放下,将寄走的信收走。
  我每天放学跑到小卖部,好几天也没见到信的影子,营业员说:“部队那么远,哪会这么快就收到信。”一直到十多天后,我终于拿到了哥哥的来信,让父母激动了好几天,见人就说:“我儿子来信了。”就这么从收到信、写回信,二十多天后才会收到来信。
  那时候,谁家如果发生了重大变故要告知在外地的亲人,就要跑七、八里路到镇上的邮电所排队发电报。电报的字要尽可能的少,因为电报是按字数收费的,字数多了,交不起费用,字数太少,又怕说不清楚,每次发电报都要认真琢磨。每逢此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要是有老师课堂上讲的那个“电话”就好了。
  那时讲社会主义的美好生活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老师说电话可以让两个相距很远的人对话。
  又过了几年,大队部安装了电话机,但主要是方便和公社的联系,主要是布置和汇报工作使用,不能打长途电话,打长途电话仍然需要到镇上的邮电所排队。
  时间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电话已经多起来,走到街上,随处可以看到“公用电话”的招牌,打一次3角钱。很快又有了传呼机,先是数字的,不久又出现了汉字传呼机。当时,一个数字传呼机的价格500元至800元,汉字传呼机1500元到1800元。虽然价格不菲,但有传呼机的人还是日益增多,街上也相应出现了很多公用电话亭。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新事物层出不穷——“大哥大”出现了。在一次聚会时,当同事的朋友把砖头一样的东西往桌上一放,很快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它就是“大哥大”,可以随时打电话。我还没有从“大哥大”的震惊中缓过神,一种更为先进的通讯工具——黑白屏的数字手机出现了。
我日益切实地感受到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在加速。传呼机没几年就被淘汰了,电话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家庭,有人开始有了手机。一年多后,我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诺基亚直板机,能 打、接电话、收发短信。接打电话双向收费;短信发一条一角钱,接收免费。
  这时,我们兄妹几个虽在一个城市,但工作繁忙,为了联系方便,每个人家里都装了电话。而这个时候,手机日益普及,从黑白屏、绿屏蓝屏,发展到彩色屏;从数字手机到智能手机;从1G到如今已经普及的4G,以及正在蒸蒸日上的5G……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手机里的歌声仍在唱个不停。我关掉音乐,给战友发视频邀请。视频里,远在南疆的战友感叹:“我们的祖国变化太大了,现在真方便!只要你在地球上,想看见就看见了。”
  是啊!如今真的是好!以前咫尺仿佛天涯,现在天涯也仿佛就在身边!农民站在果园就可以将果实销售到四面八方!而前面,还不知道有多少更美好的实物等着我们呢!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