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故事·悟大智慧

       《亲爱的孔子老师》这本书是以孔子的得意弟子儒商始祖子贡的形象为第一视角,来写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漂泊十四年所经历的故事。笔者以讲故事的口吻、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撰写刻画,通俗易懂,读来忍俊不禁。我们会发现原来孔子的大智慧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来源于那些平凡到不起眼的小事。孔子以身边的一些小事教给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教给我们如何做好每一件事。


处事的智慧
       书中有两个主人公因处事态度而遭到孔子老师的责罚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曾参因不小心锄断了瓜秧而遭到父亲棍打,他非但没有躲避,反而在被父亲打晕后醒来去弹琴,以这样的方式告知父亲自己并无大碍。孔子知道后便给他们讲了舜的故事。舜的父亲叫瞽瞍,舜非常孝顺他的父亲,父亲要使唤他,他总是在旁边;但父亲想杀掉他时,他每次都会想办法逃掉。父亲用小棍子打他,他就默默忍受,但用大棍子打他,他就会逃走。舜这样做的结果,使瞽瞍没有犯下不行父道的罪行,而舜也没有丧失孝道。孔子是注重孝道的人,但是他倡导并不是不知变通的愚孝。还有一个是子贡的故事。鲁国颁布一项政策:“凡有人能够赎回在其他国家做奴隶的鲁国人,不仅可以从国库里拿回赎金,还可以得到一笔赏金。”子贡从卫国赎了15个人,但却未向国家索取分毫。孔子却因此事而生气,教育他们说,国家制定这个政策,最终的目的,是要调动国民的积极性,以大量地赎回沦为别国奴隶的鲁国百姓。而大多数人之所以响应,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因为物质奖励的刺激。子贡赎人不领取赎金和赏金的做法,看起来是一个好榜样,但是如果成为提倡的典型,那么穷人根本无力做这个事,大多数富人也不愿意做这种费力又亏本的事。那么子贡的做法就存在让国家的政策因此而破产的可能性。
  所以做事时不仅要注重动机,结果也十分重要,做一件事时,一定要考虑周到,注意事情的前因后果,切不可好心办了坏事。


为人的智慧

        古往今来,多少人曲解了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并不是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是说国君、臣子、父母、子女各自要有各自的样子,各自要尽到各自的责任,要遵守各自的道德行为规范,这样国才像国,家才像家。
       责任与担当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在工作单位还是在一个家庭里,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本分和义务,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当一个人不承担自己的责任不尽自己的义务,则容易造成与他人的矛盾,甚至造成单位的瓦解与家庭的破裂。所以孔子老师并不是钻在故纸堆里的老学究,而是最注重现实智慧的大智者。 

教育的智慧

        孔子的教育方式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去教育他们,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面对子路和冉求同样的问题,孔子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子路性格胆小,所以要多给他些信心,冉求性格泼辣,要压制下他的冲动。书中讲道有一个强盗的后代去向孔子请教文章,孔子见了如此糟糕的文章,非但没有批评他还说了很多鼓励和赞扬的话,以此来增强这位学生的自信心。而后这个人的文章果然有所进步。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孔子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孔子能够根据子路和冉求的性格教给他们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能够给予强盗的后代以鼓励使他增强自信,这不仅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更是对教育的尊重。

学习的智慧

        孔子在十六岁时曾经去参加过一个宴会,然而却被季家臣拦在门外。当时孔子内心非常难受,下定决心要做出点成绩给他们瞧瞧,后来孔子便开始学习各种场合的礼仪。别人不承认自己,生气是没有用的,不如争气,做出点成绩让别人重新认识自己。这也就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怕别人不给你外在的社会职位,就怕自己没有担当这个职位的能力。世人都称孔子是天才,然而,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对于一个优秀的学生而言,勤学和苦学是必要的,还要懂得巧学,即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高效学习的关键,并不是死学知识,而是要掌握好的思维方式。对此,孔子提出了四个学习的要点:一是博学。要想真正做到博学,不是涉猎广泛就够了的。还有关键的两个小点需要把握:一是学而能化,学了之后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二是学而能通,也就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二是笃行。学习态度上的认真,这只是笃行的一个方面。还有就是要将学到的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就是知行合一。三是慎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慎思,就是要慎重、慎密的思考,学会思考问题的根本,见微知著,透过现象才能看本质。四是明辨。明辨的目的,就是要将那些看起来似是而非的东西分析清楚。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的一生都在做一位君子,不因困顿而灰心丧气,不因出名而得意忘形。我们尊重他,敬佩他,因为他的学问和智慧,更因为他伟大的人格魅力。